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妇幼健康
 
第七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脑卒中的预警信号与救治方法
胃石症的成因与危害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日常护理
热射病的临床特征解析
血脂检验指标的含义
1
11 1 2025年8月2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脑卒中的预警信号与救治方法
 


□袁笠婷

在日常生活中,脑卒中这个词并不陌生,它就像一颗隐藏的“炸弹”,随时可能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脑卒中,亦称“脑血管意外”,简称“卒中”,俗称“中风”,是由急性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相关数据显示,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了解脑卒中的预警信号,掌握正确的救治方法至关重要。
脑卒中的类型与危害
脑卒中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管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出血性脑卒中则是因为脑部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组织,压迫周围神经和血管,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症状。
脑卒中一旦发作,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极大的损害。轻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言语不利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昏迷、瘫痪,甚至死亡。即使经过治疗,很多患者也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活动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给患者本人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预警信号
脑卒中并非毫无征兆,在发作前往往会出现一些预警信号。这些预警信号就像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引起重视,就有可能避免脑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卒中的重要预警信号之一。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短暂的头晕、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症状,这些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而后会自行缓解。有一些人会因为症状自行消失而忽视了症状的严重性,其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如果不及时治疗,有一些患者会在短时间内发生脑卒中。
头痛、头晕: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或头晕,还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很可能是脑卒中的先兆。这类头痛与日常痛感不同,不仅程度剧烈,头部有种猛烈撞击感,持续时间长,往往难以自行缓解,需要格外警惕。
肢体麻木无力:一侧肢体突然出现麻木、无力,活动不灵活,或者手中的物品突然掉落,这些都可能是脑卒中的信号。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面部麻木、口角歪斜等症状。
言语障碍:说话含糊不清、表达困难,或者听不懂他人的言语,这也是脑卒中的常见预警信号之一,主要是因为脑部语言中枢受到了影响。
救治方法
一旦发现脑卒中的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救治。时间就是生命,每延误一分钟,就会有大量的脑细胞死亡。因此,及时的救治对于脑卒中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黄金救治时间: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的黄金救治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在这个时间内,可以采取溶栓、取栓等方法治疗堵塞的血管,恢复脑部血液供应,从而挽救濒临死亡的脑组织。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窗,治疗效果相对较差,患者出现后遗症的概率会增加。
多学科协作治疗:脑卒中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协作。神经内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同时,还需要康复科、急诊科、影像科等多个科室的密切配合。
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在病情稳定后,需要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语言功能和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
在脑卒中的预警与救治过程中,神经内科起到治疗的主导作用。神经内科医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准确地识别脑卒中的预警信号,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早期筛查与预防:神经内科医生会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如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患者。利用定期体检、评估风险等方式,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
精准诊断与治疗:在患者出现脑卒中症状后,医生会进行详细问诊、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如头颅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等方式,准确判断脑卒中的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然后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全程管理与随访:神经内科医生会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全程管理,包括住院期间的治疗和出院后的随访。在随访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但是只要了解脑卒中的预警信号,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就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生率,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威海市妇幼保健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