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三版:乡医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御风通鼻汤治疗过敏性鼻炎
失眠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生殖系统结核与不孕症的关联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比较
1
11 1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失眠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难、早醒、睡眠浅易惊醒甚至彻夜无眠,悄然损害身心健康。失眠患者常伴精神不振、烦躁、乏力、头痛、记忆力下降等,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常见病因
精神疾病: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精神障碍常与失眠伴随出现,多由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诱发。以抑郁症患者为例,其长期被消极情绪笼罩,表现为入睡困难、易惊醒、早醒频繁,且常伴有头晕、头痛、健忘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
神经系统疾病:脑动脉粥样硬化、内分泌疾病、慢性中毒等引发的大脑弥漫性器质性疾病,早期可能出现失眠,表现为睡眠程度不深、易醒。此类疾病会逐渐破坏大脑的正常功能,还可能伴随智力减退,如脑动脉硬化患者因脑部供血不足,大脑功能受影响,出现睡眠障碍与智力下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判断能力下降。
躯体疾病:多种躯体疾病的症状常干扰睡眠,如疼痛、瘙痒、咳嗽、鼻塞、呼吸困难、心悸、腹泻、尿频等。例如,关节炎患者夜间关节疼痛加剧,易从睡梦中惊醒;哮喘患者因呼吸困难,睡眠质量严重下降。
环境因素:卧室噪声、异常气温、异味、光线过强、蚊虫叮咬、床铺不适或对新环境不适应等,都可能引发失眠。嘈杂环境、过冷或过热的室温等,均会显著影响睡眠质量。
药物或饮料:服用兴奋性药物刺激神经系统,导致难以入睡;镇静类药物戒断引发身体不适,诱发失眠;浓茶和咖啡中的咖啡因兴奋神经,晚间饮用导致失眠;酒精虽然初期可能让人放松,却会干扰睡眠结构,降低睡眠质量。
生理因素: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衰退,常出现早醒、睡眠不深;妇女妊娠后期因身体负担加重,易出现入睡困难、易觉醒等问题。
不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上班时间不规律、旅行时差、双休日熬夜或睡懒觉等,会打乱生物钟。生物钟控制着人体睡眠、饮食等生理活动,一旦紊乱,便可能引发失眠,如经常上夜班者常出现失眠、疲劳等症状。
原发性失眠:原发性失眠是无特殊原因的慢性、长期失眠,患者无器质性病变。原发性失眠的发生与遗传、生活行为习惯、性格、认知方式及睡眠规律等相关。诊断时,医生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进行全面身体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血液检查、睡眠监测等)。
诊断思路
病史采集
病史: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失眠频率、持续时间、诱因,白天精神状态与工作效率,睡眠节律(入睡时间、起床时间、夜间觉醒情况),睡眠时是否打鼾或呼吸暂停,有无精神和躯体不适症状,以及用药史。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全面判断病情。
其他相关病史问诊:询问患者既往有无躯体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吸烟酗酒史,以及催眠药、精神药物使用史,以辅助判断失眠原因并制定治疗方案。
体格检查
生命体征: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这些指标能反映身体基本状况。体温异常,可能提示感染;脉搏异常,可能与心脏疾病相关;呼吸异常,可能由肺部疾病等引起;血压异常,也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一般状况:观察患者有无身体虚弱、神志异常、抑郁等表现。身体虚弱,可能因躯体疾病或营养不良导致;神志异常,可能与神经系统疾病有关;抑郁表现,提示可能存在精神问题,这些均与失眠存在关联。
头部:检查是否存在阻碍呼吸的因素,如腺样体肥大、鼻中隔偏曲等,此类问题可能导致睡眠时呼吸不畅,引发失眠。
颈部:查看甲状腺有无肿大、结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均有可能影响睡眠。
肺部:听诊呼吸音,检查有无啰音、气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表现。肺部疾病会影响呼吸功能,降低睡眠质量。
心脏:检查有无心力衰竭体征。心力衰竭患者常夜间出现呼吸困难,影响睡眠质量。
四肢:检查有无关节炎或其他疼痛因素。此类疾病引发的疼痛会干扰睡眠。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血糖检测、血钾检测、肝肾功能检测、甲状腺功能检测评估、性激素水平检测等。血常规检查,可以排查感染、贫血;血糖检测,可以排查糖尿病;血钾检测,可以了解电解质平衡状态;肝肾功能检测,评估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检测,诊断甲状腺疾病;性激素水平检测,对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女性)了解睡眠受性激素影响有意义。
特殊检查:心电图检测心脏电生理活动,可以发现心律失常;肌电图检测肌肉和神经功能,辅助诊断神经系统疾病;脑电图记录大脑电活动,对癫痫、睡眠障碍等诊断有价值;多导睡眠图监测睡眠中的脑电图、眼电图、肌电图、心电图、呼吸气流、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可以全面评估睡眠质量与结构,辅助诊断失眠类型及原因。
治疗原则
积极寻找病因,针对病因治疗:因躯体疾病导致失眠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例如,关节炎疼痛引发失眠的患者,可以通过非甾体抗炎药物缓解疼痛,或采用热敷、按摩、针灸等物理治疗改善睡眠。
由精神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引发的失眠,需要专科医师进行治疗。对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可以采用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调节神经递质,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等心理治疗,缓解情绪问题,改善睡眠质量。
同时,失眠患者需要保持有节律的生活节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合理的睡眠规律:避免白天打盹;傍晚后不饮酒、咖啡、茶及不抽烟;适度运动,避免傍晚后剧烈运动;准时上床和起床,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营造安静、黑暗、凉爽的睡眠环境;不在床上读书、看电视;若20分钟内无法入睡,可以做深呼吸、冥想等舒缓活动等。
镇静催眠药物治疗:该类药物的应用,要避免药物依赖性和停药后症状反复,需要遵循科学用药原则(使用最低有效剂量;间断给药,每周3次~5次;短期用药,不超过3周~4周;缓慢降低用药量,不能突然停药)。
常用催眠药物如下:
苯二氮䓬类药物:应用广泛,可以缩短入睡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增加总睡眠时间,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但是长期使用容易形成依赖性、出现停药反跳及记忆力下降,短期使用一般无此类问题。按半衰期分为短效类(<6小时),如三唑仑、咪达唑仑,起效快,适合入睡困难和醒后难入睡者;中效类(6小时~24小时),如劳拉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能维持一定睡眠时间,适合睡眠浅、易醒和晨起需要保持清醒者;长效类(>24小时),如地西泮、氯硝西泮、氟硝西泮,作用时间长,可以用于早醒者,但起效慢,且有抑制呼吸及次日头昏、无力等不良反应。
新型非苯二氮䓬类催眠药物:如唑吡坦、佐匹克隆和扎来普隆,起效快、半衰期短、不产生日间困倦,长期使用无显著的不良反应,为失眠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选择。
中医治疗:中医通过“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利用汤药、中成药和中医外治法进行治疗。
常用中成药物如下:
归脾丸:适用于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表现为心悸、健忘、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等,具有益气健脾、养血安神之效。
保和丸:适用于饮食积滞型失眠,患者有腹胀、腹痛、嗳腐吞酸等症状,可消食导滞、和胃安神。
养血安神丸:适用于阴虚血少型失眠,患者伴头晕目眩、心悸、手足心热等,能滋阴养血、宁心安神。
安神补脑液:适用于肾精不足、气血两亏导致的失眠,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健忘等,可以生精补髓、益气养血、强脑安神。
针灸治疗:刺激神门穴、内关穴、三阴交穴等,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神门穴,养心安神;内关穴,宁心安神、理气止痛,三阴交穴滋阴养血、健脾益气,以此改善睡眠质量。
及时转诊
病情复杂、持续时间长且诊断不明者,应及时转诊至更为专业的医疗卫生机构,借助先进设备和技术进一步诊断,明确病因。
严重失眠伴有躯体疾病或精神症状者,如伴有严重心脏病、抑郁症等,应及时转诊至专科医院进行规范治疗。
 (文章由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处提供)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