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三版:乡医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御风通鼻汤治疗过敏性鼻炎
失眠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生殖系统结核与不孕症的关联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比较
1
11 1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比较
 


□潘静静 陈琼丽 李东晓

开栏的话

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守护自身与家人的健康,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责任。然而,健康知识日新月异,疾病风险复杂多变,如何科学防病、理性保健,有时难免令人困惑。为此,我们特别策划推出“疾控专家话健康”专栏。来自全省疾控系统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深健康科普专家团队,将秉持科学精神与公益初心,传递权威、实用、及时的健康知识。本栏目将聚焦季节高发传染病、慢性病防控、公共卫生热点、健康生活方式等核心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健康密码”。

从病毒学特征来看,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该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核糖核酸(RNA),长度约11.8kb(千碱基对);登革热则由登革病毒(DENV)导致,隶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基因组同样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10.7kb。二者的病毒结构存在差异,CHIKV核衣壳蛋白呈二十面体对称,外有脂质包膜及E1糖蛋白、E2糖蛋白;DENV具有典型的黄病毒颗粒特征,包膜上的E蛋白是主要抗原成分。CHIKV的E1蛋白含融合肽,在酸性环境下可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而DENV的E蛋白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如CD209、硫酸乙酰肝素)结合后,启动感染过程。
实验室诊断方面,两种疾病均依赖病原学检测与血清学检测。CHIKV感染后1天~7天,可以通过反转录PCR(RT-PCR)检测血液中的病毒RNA,敏感性达90%以上;发病1周后,Ig(免疫球蛋白)M抗体开始出现,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检测,恢复期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具有诊断意义。DENV诊断与之类似,但因存在4个血清类型,需要采用引物特异性型检测法或多重RT-PCR检测法进行分型,血清学检测中登革热非结构蛋白1(NS1)抗原在发病前3天至发病后5天可以被检测出来,有助于早期诊断。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病毒感染后均可以出现交叉反应抗体,需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与分子诊断结果综合判断。
在重症表现上,登革热重症病例多表现为登革出血热(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SS),具体特征为血小板减少(<100×109/升)、血浆渗漏(如胸腔积液、腹水)及出血倾向(皮肤瘀斑、鼻衄等),严重时可因循环衰竭致死,病死率1%~5%。基孔肯雅热重症较为罕见,约0.5%病例出现并发症,包括脑膜脑炎(多见于婴幼儿及免疫力低下者)、心肌炎及多器官功能障碍,关节痛可以持续数月至数年,并形成慢性关节炎,影响生活质量。有关研究结果显示:CHIKV的E2蛋白变异株(如A226V突变)可以增强对埃及伊蚊的感染力,间接增加重症风险。
在免疫特性方面,CHIKV感染后会产生持久免疫力,目前未发现不同血清类型,再次感染的风险极为罕见。DENV存在4个血清类型,各类型之间交叉免疫保护力较弱,感染某一类型后仅对同类型病毒有持久免疫,对异型病毒免疫保护期是2个月~3个月;二次感染异型病毒时,因抗体依赖增强效应(ADE),更容易发展为重症。
在流行态势上,登革热全球流行范围更广。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80多个国家有本地传播,东南亚、南美洲为高发地区,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等南方省份每年均有输入性病例及本地聚集性病例。基孔肯雅热主要流行于非洲、东南亚及印度洋岛屿,2013年~2014年加勒比海地区暴发流行后,美洲成为新的高发区域,我国输入性病例多来自东南亚及非洲,尚未发现本地持续传播证据。有关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数较2023年增长12%,主要来源国为越南、缅甸;基孔肯雅热输入性病例较去年持平,集中在广东、上海等入境口岸城市。
病毒在蚊媒中的复制与传播机制存在差异。伊蚊叮咬感染宿主后,CHIKV在蚊体内中肠上皮细胞复制,3天~7天扩散至唾液腺,此后蚊子终身具有传染性;DENV则需要8天~14天复制周期,且受温度影响显著,在28摄氏度时复制效率最高,低于20摄氏度时复制受抑制。白纹伊蚊对CHIKV的传播效率略高于埃及伊蚊,而埃及伊蚊是DENV最主要的传播媒介,这与两种病毒在蚊体内的组织嗜性差异相关。
高危人群的临床差异值得关注。登革热在5岁以下儿童中重症率较高(约3.2%),易有出血症状;基孔肯雅热在65岁以上人群中慢性关节炎发生率达23%,显著高于普通人群(8%)。孕妇感染CHIKV可能导致胎儿宫内感染,出现小头畸形等先天性缺陷;而DENV感染孕妇则可能增加早产风险,但致畸性证据尚不充分。
鉴别诊断方面,除临床表现外,实验室指标可以提供重要线索:登革热患者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更为常见,一部分病例出现转氨酶升高;基孔肯雅热,以淋巴细胞比例轻度升高、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50毫克/升)为特征。在影像学检查中,登革热重症病例可见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基孔肯雅热关节炎患者X线片显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偶见骨质侵蚀。
在防控技术进展方面,登革热疫苗研发相对成熟,登革热四价疫苗已经在多个国家获批,适用于9岁~45岁人群,但对未感染过登革热者可能增加重症风险,需要谨慎使用。基孔肯雅热疫苗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中CHIKV减毒活疫苗(基孔肯雅热重组麻疹疫苗)已经完成Ⅱ期试验,保护率达到80%以上。在蚊媒控制技术中,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感染的雄蚊释放技术可以显著降低伊蚊种群数量,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的试点中,登革热发病率下降70%以上,该技术对CHIKV传播的抑制效果也在验证中。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