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丽
在女性生殖系统的精密运作中,子宫内膜如同周期性迁徙的“居民”——每月受激素调控增厚、脱落,形成月经。但是,当内膜组织“逃离”子宫,在盆腔、卵巢甚至肺部等部位“安营扎寨”时,便会引发一种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 在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于子宫腔内壁,与子宫肌层之间有清晰的“边界”。但是,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内膜组织会通过输卵管逆流、血液或淋巴循环等途径“逃逸”。这些“逃逸者”常定居的部位是卵巢,形成内含陈旧性血液的“巧克力囊肿”;其次是盆腔腹膜、子宫韧带,严重时甚至会侵犯肠道、膀胱等邻近器官。统计数据显示,育龄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病率为10%,40%的女性不孕症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 这些“逃走的内膜”虽然“身处异乡”,但是它们保持着原有的“生理习惯”——随着月经周期激素变化而增生、出血。然而,异位部位没有像子宫腔这样的排出通道,血液和脱落组织不断积聚,会刺激周围组织产生炎症、粘连和瘢痕。患者典型的症状是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甚至需要服用止痛药才能缓解;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性交痛、排便痛,或非经期下腹部坠胀。更令人困扰的是,异位内膜可能破坏卵巢功能或造成输卵管粘连,导致患者不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狡猾”之处,就是症状轻重与病情严重程度不完全一致。有些患者病灶广泛却疼痛程度轻微,而少数患者仅存在微小病灶就痛不欲生。这种差异性,使子宫内膜异位症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很多女性将痛经视为“正常现象”,直到出现不孕或剧烈疼痛时才就医,此时病情往往已发展多年。 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是腹腔镜检查,医生通过微创镜头可以直接观察异位病灶的形态,并选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化验。对于症状典型的患者,阴道超声检查也能初步发现卵巢“巧克力囊肿”等明显病灶。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生育需求,制定个体化的方案。症状较轻、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可以采用口服避孕药或孕激素类药物,抑制卵巢功能,让异位内膜萎缩。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存在较大的卵巢囊肿,患者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腹腔镜下切除异位病灶,是患者的首选方式,既能清除可见病灶,又能分离盆腔粘连,改善生育环境。无生育需求、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切除子宫和卵巢。 值得注意的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容易复发。因此,治愈后患者需要长期做好健康管理工作。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应尽早尝试怀孕。妊娠本身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无生育需求者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低剂量避孕药,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风险。在日常生活中,患者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避免摄入高脂食物,可以调节内分泌,减轻症状。 这些“逃走的内膜”虽然是身体的“异己分子”,但是并非无法应对。及时发现、规范治疗、长期管理,能有效控制病情,让患者摆脱疼痛困扰,重拾健康生活。正视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再默默忍受痛经,才是对自身健康负责的态度。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中心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