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长江
绵绵细雨,如丝如缕,为这场特殊的西部之旅增添了几分温情。我们一行13人,肩负着安阳万余名医务工作者的殷切嘱托,踏上了前往新疆的行程,心中满是对援疆队员的牵挂与敬意。此行,不仅是一次探望,还是传递一场跨越千里的医疗情谊,一次对国家援疆战略的深刻见证。 2023年4月,安阳市第11批援疆任务开启,对口援助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巴里坤县)。担任队长的赵丰丰,时任安阳市科技局副局长。我与他相识已久,他长期扎根基层,过硬的政治素质、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让他在多个岗位上都交出了亮眼的答卷。此次带队援疆,他更是让人充满信赖。安阳市组团式援疆医疗队领队韩俊峰,来自安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他性格率真,专业基础扎实,实战经验丰富。在他们带领下,来自安阳市人民医院、安阳市中医院、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安阳市眼科医院等7家医疗机构的18名优秀医务工作者,分两批次奔赴巴里坤县人民医院,用医者仁心在边疆书写奉献篇章。 经过长途跋涉,我们终于抵达巴里坤县。夜色中,赵丰丰队长、韩俊峰队长带着队员们早已等候在那里。初见他们,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明显晒黑的肤色。然而,那些黝黑的脸庞上,一双双眼睛明亮而炽热,满是见到家乡亲人的喜悦与兴奋。他们热情地接过我们的行李,精心地安排住宿,言语间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在与队员们的交谈中,我们对巴里坤县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既有一望无际、尽显苍茫的戈壁滩,也有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草原湿地,自古以来便是屯垦戍边的战略要地。 当地党委、政府对援疆队员关怀备至。宿舍不仅配套齐全,还有专门的学习室、健身室,为队员们的生活与学习提供了充足保障。 巴里坤县因为地域广阔、人口居住分散,医疗资源相对匮乏,所以诊疗能力较薄弱。2016年,安阳市刚开始医疗援疆时,巴里坤县人民医院仅有中医楼、门诊楼、行政楼,开放床位仅100张,年手术量也只有500余台。此次边疆行,我们不仅是来探望援疆队员,还肩负着与巴里坤县人民医院开展业务交流、为当地群众进行专家义诊的重任。为了让交流帮扶更精准、更有效,在安阳市委组织部精心指导下,安阳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张金文亲自审定人员名单,最终组建了一支“重量级”的专家团队。 第二天早上,我们来到巴里坤县人民医院。与内地医院拥挤的车流、排长队候诊的患者不同,这里的环境整洁而有序。王刚书记、赵洋院长早已在门口等候,热情地迎接我们。在随后的座谈交流中,他们提及安阳援疆队员时,言语间满是称赞,每一句评价都是对队员们辛勤付出的肯定。安阳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秦悦(现任巴里坤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过去一年援疆医疗团队的工作情况。 座谈会结束后,专家们便马不停蹄地分头前往相关科室开展义诊与业务交流。此前,巴里坤县当地媒体早已对“河南安阳医疗专家边疆行义诊活动”进行了宣传,当地百姓一大早就在医院等候。面对满怀期待的当地百姓,专家们仔细询问病史,认真查看检查报告,逐一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详细讲解日常健康防护知识,将健康理念传递给当地百姓。 在义诊过程中,安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嘉毅亲自主刀,为一名哈萨克族患者成功实施了胆囊摘除手术。这名46岁的哈萨克族患者,被确诊为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巨大结石,由于炎症导致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手术操作空间狭小,不仅切除难度极高,还面临着术中出血、胆瘘等多重风险。患者原本打算转到上级医院治疗,听闻安阳的肝胆外科专家王嘉毅马上到巴里坤县,强烈要求请王嘉毅为其主刀手术。患者家属说:“我们相信内地来的专家,哪怕手术再难,也想让王院长试一试。”了解到患者的迫切需求和病情后,王嘉毅远程组织安阳市人民医院外科、麻醉、护理团队进行多学科会诊,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手术期间,王嘉毅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腹腔镜技术,最终成功将病变胆囊和一块鸡蛋大小的结石完整摘除,以精湛的医术解除了患者的病痛,赢得了巴里坤县同行的赞誉。 由于巴里坤县地处天山北部,日照时间较长,强烈的紫外线造成眼科翼状胬肉及白内障高发,不少患者到了严重影响视力的时候依然未能认识到治疗的迫切性。怎样做好疾病科普,成为安阳市眼科医院院长屠永芳、副院长李翯关注的重点。义诊结束后,她们与巴里坤县人民医院的同行一起探讨,制定了科普知识宣传方案,承诺回到安阳后录制科普视频发给援疆队员杨文超,为当地百姓宣传预防眼病的知识。 三塘湖镇居民吕彦青的话,道出了当地百姓的心声:“我听说河南的专家在县医院义诊,特意来看看我的蛀牙。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郝志红热心地给我全面地检查了一遍,还给出了很好的治疗方案,而且是免费的!非常感谢河南的专家,给我们很大的帮助,我感到非常暖心。”简单的话语,却饱含着真挚的感激,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此次义诊的意义——它不仅是一次医疗服务的输送,还是一次心与心的贴近。 在与巴里坤县人民医院领导和援疆队员的深入交流中,我们对党中央援疆决定的重大意义和医疗援疆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巴里坤县人民医院新开设了重症监护室、介入中心、碎石室、透析室。每一个新科室的建立、每一项新技术的应用,都不仅是“填补技术空白”这么简单,背后是一个个生命被挽救,是一个个家庭摆脱因病致贫的希望。 过去,由于天山的阻挡,巴里坤县的急性心梗(心肌梗死)患者要前往哈密市接受救治,至少需要3小时的路程。当地急诊科医生别德霍加曾无奈地说:“很多心梗患者没到哈密就不行了,有时候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人没了,那种无力感真的很难受。”援疆队员、安阳市中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周好波听到这番话后,心中满是触动,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帮助这里的患者。当第一台心梗介入手术成功完成,患者转危为安后紧紧握着他的手说着“谢谢”时,虽然两个人的语言不通,但是患者脸上的微笑、眼角因激动而泛起的皱纹,深深刻在了周好波的心里。他感慨地说:“现在我真的明白了,援疆不仅是技术的输出,还是生命的托付。”一年多来,他们已成功开展冠脉介入手术148例,其中心梗介入手术42例,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也与当地百姓的心贴得更近。 过去,在巴里坤县,受当地的自然环境和饮食习惯的影响,罹患结石的人不在少数。结石发作时,患者往往痛不欲生,即便转诊到哈密市,也难以得到理想的治疗。因此,结石病被当地百姓称为“不死的癌症”。秦悦副院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牵头引进体外碎石排石设备,成立了碎石中心。仅一个月时间,就成功开展体外冲击波碎石19例、体外物理震动排石治疗15例、钬激光微创手术23例,为众多结石患者快速解除了病痛。消息传开后,不仅巴里坤县的患者前来就诊,而且哈密市及周边县的患者也慕名而来。一位牧民在康复后感慨道:“以前结石发作只能硬扛,现在专家来了、设备有了,不仅不遭罪,还省下了来回奔波的路费和住宿费,真是为我们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 过去,由于不掌握透析技术,巴里坤县30多名肾衰竭患者,只能常年居住哈密市或每周3次往返接受治疗。对于一些并不富裕的牧民家庭来说,长期的异地治疗不仅耗费大量金钱,还承受着远离家乡的奔波之苦,不少家庭因此面临因病致贫的困境。上一批援疆队员,安阳市人民医院肾内科王永磊医生在下乡义诊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带领当地医务人员学习血液净化基础知识、透析机操作规范、应急预案处理,建成了血液净化透析室。虽然王永磊已经结束援疆工作返回安阳,但是通过“师带徒”的精准帮扶模式,由他组建的血液净化透析专业团队及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了透析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真正实现了“援疆一阵子,服务一辈子”。我们在医院参观时,恰好碰到几名正在做透析的患者。当他们得知我们是来自河南安阳的医疗团队时,脸上立刻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热情地向我们致谢。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从来不需要华丽的词汇去堆砌。它可以是眼里的光,是上扬的嘴角,是为患者弯下的腰身,是发自心底想要与你分享喜悦的急切。这些患者的感谢,而是内心喜悦的自然流露,是对援疆工作的认可,更是对民族情谊的珍视。也正是这份跨越民族、跨越地域的真情,让各族人民能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共同书写着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美好篇章。 在巴里坤县的短短3天时间里,听到队员们说得最多的是“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变输血为造血”。我想,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到牧民身边去,去了解他们最迫切的医疗需求;到各族人民身边去,去解决他们的病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去尽自己所能为当地留下“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边疆行虽然已经结束,但是那份因医疗援疆而结下的情谊,以及那份为边疆百姓健康付出的坚守,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未来,安阳的医疗援疆之路还将继续,我们会带着这份感动与责任,不断为当地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注入力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边疆大地上盛开。 (作者系安阳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二级调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