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 玲 通讯员 邢永田
清晨7时30分,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走廊还浸在微光里,高传玉已经揣着听诊器走进了病房。这是他从医30多载的日常,也是他用“心”守护“心”的起点。 从让河南冠状动脉介入技术从空白跃入全国第一方阵,到用专利技术每年为患者省出300多万元;从带着团队跑遍83家县级医院传经送宝,到把写满经验的专著免费送给患者——这位被称为“中原心脏守护者”的医生,用一双妙手、一颗仁心,在千万患者心里种下了“生的希望”。 心怀桑梓,努力填补技术空白 1996年的澳大利亚,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正处于国际前沿。34岁的高传玉站在异国的手术室里,目光紧紧追随着导师的每一个操作。 彼时的河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还是一片空白,多少患者因“家门口没有好技术”,不得不拖着病体辗转千里,甚至在奔波中错失生机。“一定要把这项技术带回去,让河南的百姓不用跨省就能享受到顶尖医疗!”这份执念,成了他异国求学日日夜夜的驱动力。 3年后,高传玉带着满脑子的先进理念与精湛技术归国。当他握着导管,在无影灯下完成河南省首例独立开展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时,不仅终结了河南在该领域的空白历史,更让中原大地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第一次在家门口触摸到了“救命的希望”。 高传玉并未止步于此:为破解复杂病例的救治难题,他带领团队引入“一站式”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左心耳封堵术,让原本需要分次进行的手术一次完成;为给晚期心力衰竭患者留条“活路”,他攻克CRT(心脏再同步起搏器)/CRT-D(心脏再同步除颤器)植入治疗技术,让跳动无力的心脏重新找回“同步节奏”;2019年,他又成功完成省内首例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手术,让患者从此告别金属支架需要终身携带的困扰。 “要让河南的老百姓能够享受到全国甚至全球先进的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凭借着这样的信念,高传玉个人已完成介入手术超1.5万例,更带领河南冠心病救治水平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在高传玉及其团队的推动下,国家心力衰竭医联体河南中心、河南省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等平台相继成立,全省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比例从40%提升至76%,每年至少3万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此获得及时救治,重获新生。 仁心惠民,守护万家安康 “患者把生命托付给我们,不是来看‘专家的架子’,是来求‘活下去的希望’。我们必须全力以赴。”高传玉常对团队说的这句话,藏着他对“医者”二字最朴素的理解——医术是根,仁心是魂,少了哪一样,都称不上是合格的医生。 这份仁心,藏在清晨的病房里。每天天刚亮,他就会提前来到医院,逐个病房查看患者。“昨晚睡得怎么样?今天想吃点什么?”没有生硬的问诊,只有拉家常般的叮嘱。那些因手术而焦虑的患者,总能在他温和的目光里,找到安心的力量。 这份仁心,更藏在为患者“省钱、省力”的每一个细节里:他带领团队改良介入治疗途径,将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从24小时压缩到2小时;他自主研发的桡动脉压迫止血专利技术,本可申请高额专利费,却被他无偿投入临床,每年为患者省下300余万元医疗费;他反复优化手术流程,从“减少一根导管”到“缩短10分钟手术时间”,一点一滴为患者降低治疗成本。数十万患者因此受益,有人说:“高医生的技术好,心更好,他知道我们老百姓看病不容易。” 为了让偏远地区的百姓也能享受到优质医疗,高传玉的脚步从未停歇。他牵头搭建远程技术平台“第一会诊时间”,让83家县级医院的患者,不用奔波就能得到省级专家的诊断;他带着团队跑遍河南的基层医院,在手术台上手把手教基层医生操作,在诊室里逐句解析复杂病例,把“传经送宝”做到了最实处。 他连续9年主编《心脏病学进展》,印刷成册后免费送到基层医生手中,又写下《健康从心开始》,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心血管知识,两度再版仍坚持无偿赠予患者。 纸页间的墨香,是他把健康知识“送上门”的贴心,也是他让“优质医疗下沉”的执着。 薪火相传,筑牢健康防线 “一台手术救一个人,培养一群医生能救一代人。”高传玉深知,医学的进步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英雄主义”,只有让更多年轻医生成长起来,让基层医疗强起来,才能真正筑牢全省的心血管健康防线。 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他是年轻医生眼中的“定海神针”。 手术台上,他会握着年轻医生的手,一点点调整导管的角度:“这里要轻一点儿,患者的血管比较脆弱……” 诊室里,他会把复杂病例拆解成“小故事”,让晦涩的医学知识变得易懂:“你看这个患者的心电图,像不像‘心跳打了个绊子’?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顺过来’。” ………… 他总劝后辈“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哪怕再忙,也会抽出时间批改他们的病例报告,指出每一个可以改进的细节。在他的悉心培育下,一批批年轻医生成长为科室骨干,有的能独立完成高难度介入手术,有的成了基层医院的“技术带头人”——心血管救治的“接力棒”,正被稳稳传递下去。 走出医院,他的“育人路”延伸到了河南的每一个角落。学术讲座上,他毫无保留地分享最新的诊疗理念;手术演示中,他一一讲清关键操作的“要点”和要避开的“坑”;病例讨论里,他鼓励基层医生大胆提问,哪怕是“幼稚”的问题,也会耐心解答。 在他和团队的推动下,国家胸痛中心、心力衰竭中心、房颤中心等五大中心认证相继落地河南,河南省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中心建成运行;他带领团队历经7年采集数据,填补了省内STEM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数据的空白,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张覆盖城乡、从“预防”到“救治”再到“康复”的心血管健康守护网,正在他的奔走中愈发紧密。 “一个患者得到救治,一个家庭就得到了挽救。对于河南这样一个人口大省,死亡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就会挽救万千个家庭。”高传玉说。 从37岁携术归国的意气风发,到如今鬓角染霜仍坚守一线的沉稳坚毅,高传玉的30余载从医路,始终围着患者转,朝着“更好”走。他用精湛医术打破技术壁垒,让河南心血管诊疗跻身全国前列;用仁心大爱温暖患者心田,让“医”的温度洒向万家;用担当奉献推动行业进步,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医疗的阳光。 30多年来,高传玉始终以“心”护“心”——护的是患者胸腔里跳动的生命之心,也是医者心中那份从未改变的使命之心。未来的路,他仍将带着这份坚守与热爱,为守护千万百姓的“心”健康,笃行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