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雪莲
这些用药习惯藏隐患
在生活中,老年人常见的用药误区大致有以下3类: 误区一:多重用药 目前,关于多重用药还没有特别准确的定义,但一般认为,当患者每天服用的药物多于或等于5种时,就属于多重用药。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加,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增多,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误区二:治疗不足 与多重用药现象相反的是,一部分老年患者还存在治疗不足的情况。比如一些老年男性患者虽然前列腺有一些症状,本该用药治疗,但由于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或者由于羞怯,他们不会向医生倾诉这方面的问题,导致治疗不足。这往往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如起夜次数增多等。 误区三:迷信偏方、保健品、中成药 现在,很多老年人倾向于选择一些偏方、保健品、中成药等治疗疾病,觉得这些药物副作用小、对身体损害小。其实不然,很多所谓的偏方中会添加一些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成分,长期服用“后果很严重”。曾有一位老年哮喘患者,自行服用当地一种没有批准文号的偏方药物(其中含有激素,她本人并不了解)。长期大量服用该药后,她发生了血压、血糖升高等问题。 当然,如钙片等保健品,老年人可以适当服用,但也要注意用量,一旦服用过多,可能导致尿钙增高、肾结石等。
“处方瀑布”易成恶性循环
用药过多的现象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主要原因包括4个方面。 疾病因素 多数老年人患有多种疾病,需要使用多种药物来控制症状及并发症。如冠心病,老年患者可能需要同时服用四五种药物。 多专科就诊 老年人习惯到多个科室就诊,每个科室的医生都会给老年人开多种药物,有时不同专科的医生会开出相似或相同的药物。 未及时停药 医生开出的一些对症药物是短期服用的,但是一部分老年患者没有及时停药,从而导致用药过多。 “处方瀑布”现象 有些老年人服药后会出现腹泻症状,但他们并不知道这是由药物引起的,便去开止泻药;吃了一段时间的止泻药后,会发生便秘,他们又去开通便药。诸如此类的“处方瀑布”现象,常常导致药物越加越多,形成恶性循环。
注意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
心血管系统药物、代谢综合征药物以及治疗失眠的药物、调节情绪的药物、治疗慢性疼痛的药物等,每种药物服用的注意事项都有所不同,医生在对老年患者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降压药 老年人血压波动比较大,冬季和夏季的基础血压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若只使用一种降压药,就可能导致血压降得过低,增加头晕、跌倒等风险。 降糖药 老年人的血糖控制与饮食有着很大的关系,有些老年人不太注重饮食,因此血糖波动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降糖药应用不合理,很可能导致低血糖,增加跌倒风险。 镇痛药 有些老年人在出现腹痛症状时,会自行服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他们存在胃肠道溃疡,那么应用非甾体抗炎药不但不会缓解症状,反而会加剧腹痛。 安眠药 很多老年人失眠时会选择安定类药物,但这类药物不太适合老年人服用。这类药物在老年人体内停留的时间比成年人多1倍,容易造成体内药物蓄积,导致白天嗜睡、头昏等,还可能使其他慢性病变得难以控制。 抗凝药与抗血小板药 这两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会加重出血风险。
准备一本“服药日记”
关于老年人用药的原则,笔者建议老年人除了在出现症状后去医院就诊,平时最好定期去老年综合门诊就诊,以便调整用药。此外,老年人最好准备一本“服药日记”,对服用过的药物种类和剂量进行详细记录,方便医生或药师调整用药方案。 老年人用药依从性较差,很多人服药后觉得症状未缓解就擅自加量,甚至停药。其实,这些“自我感觉”是不准确的。对于一些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服用、缓慢加量,让老年人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减少不良反应。 此外,医生一定要劝导老年人,不要过于迷信偏方、保健品,因为它们不仅疗效不确切,还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还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老年人并不清楚缓释、控释、肠溶制剂等药物剂型的区别。如肠溶制剂药物是为了避免药物在胃内失活、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如果掰开、研碎服用可能会破坏剂型结构,增加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对于特殊剂型药物,医生一定要提前告知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