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薇
2017年,公立医院将全面迎来综合改革,这对政府、医院等各方的智慧、担当、耐心考验都不小。让医院顺应大势走出一条新路,是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 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描绘了方向:“到2020年,基本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 顺应改革,各方对医院也有新期望:从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建设,建立公立医院管理与运行新机制。 对医院而言,要实现这两个转变并非易事。在这个过程中,迷茫、纠结、痛苦会伴随,甚至还会有抱怨。一位医院院长说:“药品加成被取消、大型检查费用降低、医疗服务收费调整不及时、财政补贴难到位等,导致医院的创收空间被压缩,债务一时难以化解。”这位院长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各方倾听与思考。对此,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吴明认为,补偿机制改革包括落实政府财政投入政策、支付制度改革、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药品招标采购等在内的一组改革措施。其中,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是补偿机制改革的第一步,只改变了医院利润的来源结构,在此之后,相应的配套改革应同步推进,才能够实现预期目标。也有专家调研发现,简单地做“加减法”,很容易造成医院亏损。 有专家建议,各级政府在公立医院改革强力推进破除以药补医等举措中,要帮助医院调整收入结构,寻求运行新机制,最要紧的就是建立督导和责任追究制度,让各方落实自己的职责,别让医院“自转”。除此之外,关键时候也要“伸手拉一把”,及时解决产生的矛盾与问题。比如,帮助医院找一找减收或者亏损的原因,出台相关针对性政策;通过医保支付、管理考核、监管评估等各种手段,帮助医院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来管控成本等。 有业内人士尖锐地指出,医院的迷茫有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方面的问题,更有医院自身的问题,面对改革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有些医院一味地怀旧、埋怨、观望,不仅没有用,反而会阻碍改革进步。 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药品收入,有的医院给科室下经济运行指标,人员绩效分配也和创收多少挂钩。有些公立医院的旧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中培育出来的。现在改革要铲除这块土壤,就让一些长期习惯于“增床位、投设备、盖大楼”这种粗放式管理、外延式发展模式的医院管理者感到不适应、不舒服,这也是有的院长迷茫、抱怨的原因之一。有专家认为,面对今年公立医院改革全面铺开这块“硬骨头”,医院管理者的旧思维和惯性如果不改,一些关键性的医改措施就难以有效落实,医院在医改新常态下的稳定运行就难免受到影响。 阵痛,是改革的必然,各方的选择应该是直面。根据2017年公立医院改革主要目标,任务不少,分量不轻,需要医院管理者们适应新形势、搞懂新政策、树立新思维,在契合改革的进程中,用创新的勇气探索医院运行管理新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