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 可查看PDF版
|
|
发药环节易出错 优化查对方法很关键 |
|
最近一段时间,笔者频频听到医院在发药环节出现差错的事情:某三级甲等医院儿科实习护士误把A患儿的药物给B患儿使用;某患者产后出院时,医院为其开具促进产后恢复的药品3瓶,但其中2瓶已经过期4个月……这些事情给医院敲响了警钟:本应是最基本的查对环节,为何会频繁出现问题? 目前我国针对查对方面的措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明确环节的关键点查对,严格明确查对内容,重点环节双人查对。以发药环节为例,笔者认为从环节管理入手,有3种方法可以尝试,从而提高查对的准确率。 第一,缩短或简化发药流程。传统的门诊发药流程,从开出处方到患者拿到药,需要在几个部门之间进行信息传导,增加了出错率。在简化流程方面可以借鉴的做法有:有的医院在门诊推行信息化,处方信息可以从医生工作站直接传导至收费部门和药房,减少了患者环节的信息传导;有的医院实施了预付费机制,在医生工作站可直接进行划价扣款;有的医院推行了网络支付服务,患者可通过支付宝、微信等在线支付,支付后直接到药房取药;有的医院在门诊输液室建立了常备药库,患者可直接在线缴费后到门诊输液室接受治疗。 第二,对于风险环节,增加关键点管理。医生在接诊时、药师在接方时,应先进行患者身份识别,确保患者身份正确后再进行接诊或接方,而不应等到开具处方或发药时才进行查对。再看给药环节,当前的关键点在“给”,但“用”并未得到充分重视。除了护士治疗用药之外,其余药品均为患者自行使用,那么关于用药信息的传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门诊患者,可在药品包装上使用专门的标识,对用法用量予以说明。针对住院患者,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协助或指导患者服药。 第三,针对人为错误,优化查对方法。虽然在重点环节采取了双人查对,但是大家都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反正还有人帮我查对,我差不多看看就算了。因此,仍然无法避免错误发生。在实践中,信息化和自动化是避免人为错误的重要手段。有的医院在临床工作中实现全信息化管理,在关键点强制进行扫码确认。有的医院在药剂部门设置了自动摆药机或自动发药机,医生的医嘱或处方信息通过系统直接传输至机器,由机器自动读取用药信息并进行调配,加之与审核、发药人员进行配合,几乎可以杜绝发药错误。此外,针对特殊药品发放、输血等风险性较高的重点环节,可将医生双人查对转变为医患双人查对,甚至增加患者签字确认环节,从而确保诊疗准确无误。 (作者供职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