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 可查看PDF版
|
|
中医药在妇幼保健机构大有可为 ——郏县妇幼保健院全面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
|
本报记者 张晓华/文 史 尧/图 编者按:上期,我们关注了郏县妇幼保健院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降低输液量一事。该院这一做法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属于先行性探索。那么,该院这么做的初衷何在?又给医院带来了什么整体变化?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啥?静脉输液量降了18.1%?”1月20日,拿着办公室送来的业务统计数据,郏县妇幼保健院院长王江定又惊又喜。 惊的是,中医药适宜技术仅推广3个月,控制输液量的效果立竿见影! 喜的是,看来“3年内输液量降30%”的目标,实现起来没那么遥不可及。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10~12月,来医院输液的人次为9277人次;而2015年同期的数据,为11329人次。有2000多人,抛下静脉输液的针头,转而选择了非侵入性治疗的中医药疗法。 除此之外,更多的变化,在这所老牌的县级妇幼保健院中悄然发生着。 现象篇 一场妇幼保健的中医热潮 中医治疗室人气指数“爆表” “俺孙女儿打生下来还从没打过针、用过药!”50多岁的张女士指着孙女晨晨(化名),一脸自豪地告诉记者。 此时,5个月大的晨晨正在接受治疗师祁茹丝的推拿治疗。随着祁茹丝娴熟优美的治疗动作,晨晨一脸惬意,丝毫看不出正在治病。 出生1个多月时的夜啼,2个多月时的吐奶,3个多月时的咳嗽……晨晨都是通过祁茹丝的推拿按摩,没打针、没吃药,顺利恢复健康的。全家人都觉得有点儿不可思议。 这不,一看晨晨有感冒的迹象,奶奶想都不用想,抱着她就直奔郏县妇幼保健院。非但如此,就连晨晨亲戚家的哥哥、姐姐,邻居家的孩子,有个头疼脑热的,家长都会带着他们来该院小儿中医治疗室接受非药物疗法。 祁茹丝和另外2名治疗师去年12月共为2800多个孩子进行了治疗,平均每人治疗了900多个孩子。同年11月,这个数字是1670人;同年10月是340人。位于门诊楼三楼的中医儿科治疗中心,在去年10月之前还是输液中心。医院确定了要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之后,把一间输液室腾出来,改建成小儿中医治疗室,推拿、按摩、中药灌肠等项目迅速开展起来。 曾经只能输液治疗的秋季腹泻、小儿肺炎,如今有了更好的替代疗法——中药灌肠。中药汤剂的使用人次增加了,抗生素的用量降下来了!为了方便患儿,医院还添置了中药煎药配套设备。 这些技术不光有效,价格也相当亲民。像晨晨,治疗一次要半小时左右,费用才31元左右,随便输一次液所花费的都要比这多。中医药疗法没有副作用和药物残留,这一观念深入人心;一旦亲身验证了其效果,群众对其接受度、认可度就会直线上升。 除了输液量的下降,另一个直观变化是该院儿科门诊量的增加。2016年10~12月,儿科门诊量比2015年同期增加5.35%。最多时,日门诊量达到700多人次。所有医护人员忙得团团转,儿科医师魏娜在一连看了100多个患儿后,几乎累晕过去。 (下转第二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