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医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六版:乡医视角
 上一版    下一版  
村医要警惕临床用药风险
诗歌
他是一个酷爱采药的乡村医生
眼睛里揉不进一粒沙子
微言语
夏邑县整治学校食堂和周边食品安全环境
徐镇扎实开展春季药品大检查工作
基层中医药的春天即将来临
1
11 1 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基层中医药的春天即将来临
 

□薛 松  丁林国

   2015年9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基层首诊”的含义:坚持群众自愿、政策引导,鼓励并逐步规范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对于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的疾病,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
    笔者认为,坚持基层首诊必须要有优质医疗资源作为支撑。从现实情况来看,基层患者并不乐意舟车劳顿,扎堆到大医院检查和诊治疾病,花费还比较大,这对于患者来说也是一种负担。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基层缺医少药的现象依然存在:一是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基层缺少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基层缺少先进的诊疗设备,有一些地方连基本的诊疗设备也没有,致使一部分基础检查项目无法正常开展;三是一些地方的诊疗设备成了“摆设”,缺乏会操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四是基层药物种类不全,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掣肘”现象。
    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相关部门出台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笔者认为,中医药机构和中医人可以抓住这个大好机遇,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众所周知,中医药之所以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生生不息,关键在于先辈摸清了中医药发展的内在规律,并遵循这个规律促进了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模式,以“简、便、验、廉”的实际疗效赢得了世人的认可,同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较大贡献。
    笔者认为,中医人可以利用纯中医药手段补齐基层缺少优质医疗资源的短板。国家应鼓励老中医、名中医等优秀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到基层中医馆、国医堂坐诊,为基层患者提供诊疗服务,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同时,也可以培养基层的专业技术人员,让“输血式”诊疗服务变成“造血式”诊疗服务。另外,应选拔一批勤奋好学的人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定期到上级中医医疗机构参加短期适宜技术培训班,提高基层医疗技术人员的治疗水平。
    目前,中医药事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全民族的大事。各级相关管理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台配套的中医药政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促进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而努力奋斗。
 (作者供职于濮阳市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