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大宋第一部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
乌桕
紫草
3种无价之药
我国首创免疫法
1
11 1 2018年1月30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大宋第一部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
 

□黄新生

    北宋初年,在京城的建隆观,住着一位道法高深、医术精湛的道士,名叫王怀隐。因为医术精湛,受到宋太祖弟弟赵光义的青睐。在王怀隐的影响下,赵光义对医学也产生了兴趣,喜欢收集药方。

    赵光义即皇帝位后,王怀隐旋即奉诏还俗,充任尚药奉御,不久后升任翰林医官使,专门为皇室提供医药保健服务。太平兴国三年,吴越王钱俶的嫡子钱惟浚入朝后,不幸身染重病,宋太宗命令王怀隐亲自治疗。不久,钱惟浚病愈。宋太宗并没有到此为止,命令王怀隐与翰林医官院副使王佑、郑奇以及医官陈昭遇等,共同编纂一部官修方书,以光大医学,指导天下医生用药。这并不是宋太宗的一时冲动,而是他“仁政之务”与“方书辅世”治国思想的体现。宋太宗希望通过编撰和推广方书来“贵在救民、去除疾苦”,进一步达到“明王道之化成、布群黎之大惠”的政治目的。这便是《太平圣惠方》一书的由来。
    宋太宗奉献出了自己收集的千余首药方,还命令翰林医官院广泛收集天下医方万余首,供编撰官修方书使用。在宋太宗的大力支持下,王怀隐不负众望,带领他的团队历时14年,终于将官修方书编撰成功。宋太宗对编撰成功的官修方书非常满意,赐名曰《太平圣惠方》,并亲自写序,称赞该书“凡诸论证,并该其中;品药功效,悉载其内。凡候痰之深浅,先辨虚实,次察表里,然后依方用药,则无不愈也。”随后,朝廷将该书刻印出版,全国发行。
    《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是宋王朝组织编纂的第一部大型方书,也是我国现存公元10世纪以前最大的官修方书。该书以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王焘《外台秘要》为蓝本,“搜隐微,求妙删繁,探赜要,诠括简编”,经校勘类编而成。《太平圣惠方》首叙脉法、处方用药,以下分述五脏病证、伤寒、时气、热病、内、外、骨伤、金创、妇、儿各科诸病病因证治,及丹药、药酒、食治、补益、针灸等内容。每门之前均冠以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关病因论述,其后分列处方及各种疗法。每方列主治、药物及炮制、剂量、服法、禁忌等。《太平圣惠方》详尽地记录了北宋之前的方书及当时民间的医方,总结了唐宋时期广大人民的医疗经验,是诸家名验方的一次大汇合,堪称“经方之渊薮”。

    《太平圣惠方》内容丰富、理论观点统一,对文献研究和中医临床实践均有重要价值,具有以下学术特点:

强调辨证施治

    《太平圣惠方》强调治疗疾病必须辨明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务使方随证设,药随方施,并论述了病因病机、证候与方剂药物的关系。该书采用按脏腑和各科病证分类的体例,先论后方,在每门之下先引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的理论为总论,然后汇集方药,体现了理、法、方、药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重视脏腑疾病

    《太平圣惠方》把“脏腑疾病”置于所载各种疾病之首,对脏腑的生理病理、虚实寒热、主证诸方,均作了论述。如肝脏病,即记载有治肝虚补肝诸方、治肝实泻肝诸方、治肝气不足诸方、治肝脏中风诸方、治肝风筋拘挛诸方、治肝壅热头目不利诸方、治肝气逆面青多怒诸方、治肝脏风毒流注脚膝筋脉疼痛诸方、治肝风冷转筋诸方等,然后又根据每一类型中所出现的不同症状,施以不同的治法,有纲有目,条分缕析。

对疾病用药加以归类

    其中肝脏用药有蕤仁等28种,心脏用药有麦门冬等23种,脾脏用药有黄芪等25种,肺脏用药有款冬花等26种,肾脏用药有肉苁蓉等21种,此外还总结出95种病的通用药。《太平圣惠方》的这种归类方法,对后世医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保留了大量古医籍佚文

    《太平圣惠方》的伤寒、杂病部分,尚保存宋代政府校正医书局校正以前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原貌,即所谓“淳化本《伤寒论》”,足资研究者参考。该书眼科记载的“针拨内障术”的过程与注意事项,较《外台秘要》更为切实详尽。其他如所载《点烙三十六黄经》等,也是古佚医书。

临床各科多有阐发

    如外科辨别痈疽之五善、七恶,为后世树立规范;儿科论急、慢惊风,为儿科著作中最早所见。

    《太平圣惠方》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理、法 、方、药完整体系的医方著作,临床实用性强,对后世的影响巨大。一是继承了前代中药炮制理论,修正了其中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合和”原则,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是对中药炮制方法进行了继承与革新,增加了一些新的炮制方法,如“乳制法”等。三是确立了药物的度量衡标准,对中药制剂的稳定性和有效期更加重视。四是对药品剂型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汤药”向“成药”转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五是为后世编撰医学方书提供了模本,通过雕版印刷术和太医局教育进一步普及和推广了方书。
    《太平圣惠方》编撰成功后,宋代皇帝、地方官员、医学家、儒家士大夫、外交使节等不同阶层对其的介绍、传播与推广,奠定了《太平圣惠方》在宋代医学发展中的独特地位,被宋代人称为“国朝第一方书”。在传播的过程中,《太平圣惠方》先后出现了国子监正本、国子监小字本、崇文院简要本、转运司新刻本和地方节选本等不同的版本,适应了宋代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福建转运使蔡襄为了打击巫术,增强《太平圣惠方》的实用性,命令何希彭选其精要,辑成《圣惠选方》。《圣惠选方》作为学习医学的教材,被应用了数百年之久。《太平圣惠方》在推广与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防治疾病、打击巫术、维护地方治安、宣扬政绩的作用。
    《太平圣惠方》对外国医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中祥符九年(1016年)与天僖五年(1021年),宋真宗赵恒两次将《太平圣惠方》赠给高丽,促进了朝鲜医药的发展。成书于朝鲜李朝初期的《乡药集成方》,即大量引用该书。《太平圣惠方》后来传至日本,对日本医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计生委)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