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疾病的治疗独具特色 □丁 虹 文/图
王守儒正在为患者诊治疾病
王守儒是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口腔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常务委员,现任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口腔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近年来,他主编或参编口腔专著13部。王教授长期从事中西医口腔学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病(比如复发性口疮、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白斑、天疱疮、类天疱疮及干燥综合征等)、牙体病、牙周病、颞下颌关节病及口腔肿瘤等,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体系,并研制出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的治疗口腔疾病的专方专药。 中西结合,西为中用 中医学和西医学运用两种不同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诠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西医是建立在解剖、生理、病理基础上,在还原论指导下的分析科学,重视形态结构;中医是建立在“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基础上,在系统论指导下的整体医学,重视人体功能状态。两种医学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具有等同的科学价值,有很强的互补性。西医的优势在于诊察手段的先进性、对局部病变病理认识的深刻性以及治疗的彻底性。中医的优势是理论丰富、方药众多,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同时强调人体与自然、局部与全身的整体观念,强调证候与治法的辨证关系。王教授治学严谨,以继承、发扬中医学为毕生奋斗目标。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中医前辈,王教授无门户之见,认真学习西医学知识,借鉴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西为中用”,对疾病的认识更加真切,遣方用药更加准确,治疗效果显著。 王教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坚持中医辨证论治,同时不断汲取西医学的经验,逐渐形成了“中西结合、西为中用”的诊治思想。在临床上,对于每一种疾病,他首先运用中医思维辨证中医证型,然后根据临床症状灵活运用西医的检查手段(包括视、触、叩、听和各种检查)明确诊断。在治疗疾病时,他在中医辨证论治、中药治疗的同时,选择西药治疗(包括全身用药和局部用药)和手术治疗,可快速提高疗效。 病证结合,四诊合参 中医理论的精髓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贯穿于疾病辨证治疗的整个过程,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认为人体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各部分是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局部病变是整体病理的具体反应。中医口腔科学丰富了这一观点,认为口腔的各部位与五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比如“脾开窍于口”等。辨证论治是对疾病某一病理阶段的总概括,是一种多级、多路、多层次病理生理的诊疗分析,是脏腑、阴阳、气血、机体多部位受病的综合反应。王教授认为,中医辨证论治的不是“人的病”,而是“病的人”,是比较全面、系统、客观、动态地认识疾病,这是他的临证指导思想之。因此,王教授强调,治疗时必须“望、闻、问、切”和四诊合参,对有关信息要综合分析,去伪存真。王教授在诊治口腔疾病时非常重视病证结合、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既注重全身症状,又重视局部损害对机体的影响。 标本兼治,内外结合 中医的标与本是一个相对概念,有多种含义,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在中医口腔学科中,标本主要用来表示全身与局部、正气与邪气的关系。王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思考、总结,发现口腔疾病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多为脾胃气虚、肝肾阴虚;标实多为气滞血瘀、湿热上攻。他发现许多口腔疾病的局部与整体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体现在局部损害可以导致全身机能的紊乱;另一方面,许多局部表现又可以是全身疾病的突出反应。 王教授遵循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标本缓急理论,在临床治疗上逐渐形成“标本兼治,内外结合”的治疗思想,这是他的临证指导思想之一。其在确定疾病的西医诊断和中医证型之后,详细分析疾病病机的标本主次、全身症状和局部损害的轻重缓急,治疗时或先标后本,或先本后标,或标本兼治。一般情况下,他多采用“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益气健脾、滋补肝肾治其本,活血化瘀、清利湿热治其标;在全身治疗的同时还要配合必要的局部治疗。 重培后天,兼顾清利湿热及活血化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脾主口……在窍为口”的记载。《素问·金匮真言论》有“中央色黄,入通于脾,开窍于口”的文字记载。这表明口腔与脾在生理上关系密切。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并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营养全身,故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之说。气血津液上养于口,则口腔之唇、舌、黏膜及肌肉丰满、红润,且能正常行使其辨五味、发语音、行吞咽、泌津液、助消化等生理功能。若脾虚不运,则口失滋养,可出现唇风、茧唇、舌体缺津干裂瘦小、肌膜干燥增厚等症状等;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形成湿、痰、饮的病理性产物并积聚于口,可引起多种口腔疾病,比如淋巴管瘤等。 王教授在长期实践中发现许多口腔疾病,特别是口腔黏膜病多为免疫性疾病,病程长,缠绵难愈,愈后易复发,这多与脾功能失调有关,这是他的临证指导思想之一。比如口腔黏膜病在急性期多为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熏蒸口腔,而致口腔溃疡、红肿等;若病久不愈,又可导致脾气虚弱,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而致血瘀。因此,王教授认为,口腔黏膜病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脾气虚弱为其本”“湿热内蕴、气滞血瘀”为其标。王教授提出“重培后天,兼顾清利湿热、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主张补脾多用黄芪、太子参等;清利湿热多用淡竹叶、苦参等;活血化瘀多用当归、赤芍、丹皮等。王教授认为,在临床上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随证加减, 比如疼痛较甚加制乳香、三七参等;湿盛加薏苡仁、佩兰等;热盛加地丁、黄连等;溃疡糜烂严重加皂角刺、炮山甲等;溃疡久不愈合加鹿角霜、五倍子等;胃阴不足,口干缺津加石斛、黄精等。王教授的这一学术思想被广泛运用在口腔黏膜病的复发性口疮、口腔扁平苔藓、唇炎、萎缩性舌炎、天疱疮、类天疱疮等治疗中,疗效显著。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