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家庭医生服务均衡发展 □焦一言
为了持续推进家庭医生服务,切实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做真做实,真正惠及民生,让签约群众更多地感受到家庭医生服务带来的好处,医疗管理机构应通过开展活动,让家庭医生深入辖区向群众宣讲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为群众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并指导群众正确服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可是,目前各地的家庭医生服务标准多停留在硬件、设备及人员配置等方面,真正从服务能力层面注重标准化建设的还不多。 发展家庭医生服务 学习深圳样本 深圳市《家庭医生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于3月1日起实施。这是国内首部地方性家庭医生服务技术标准,为家庭医生服务的财政补助、绩效考核提供了依据。 去年11月初,深圳市发布了《深圳市家庭医生服务管理办法(试行)》,为深圳市的家庭医生服务制定了宏观的制度框架,而此次发布的《规范》则提供了更具体的操作指引。《规范》明确,家庭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的是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居民可以第一时间找自己的家庭医生解决健康问题。 从过去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经验来看,深圳市对于家庭医生服务的每一次探索,都成为其他地方学习的样本。 推进家庭医生服务均衡发展 推行家庭医生规范化、标准化服务,有利于从整体上推进家庭医生服务均衡发展。所谓的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实现最佳秩序和最大社会效益。目前国内各地的家庭医生服务标准,多停留在硬件、设备及人员配置等方面,而真正从服务能力层面注重标准化建设的不多。可是,真正影响家庭医生服务的因素,恰恰是服务能力不够的问题。 因此,深圳市此次探索家庭医生服务标准化,可谓是抓住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牛鼻子”,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