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民
临床所见之成人痒疹、单纯性痒疹、结节性痒疹等均归属于该病辨证。痒疹之辨证应首先看皮损,丘疱疹者属于湿热或风湿热蕴肤,结节者属于湿热瘀抟结,即赵炳南先生所说之“顽湿聚结”。患者皮损辨证后再进行整体辨证,查找皮损之成因,最终形成辨证结论。 该病病机复杂,常常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湿”与“虚”的参与,往往会导致该病病程延长,治疗时要注意补虚抑亢,疏风除湿,通络散结。 案例一
李某,女,39岁。患者两个月前,四肢出现丘疱疹,渐渐形成小结节,曾服用中西药均无效。现四肢可见较多丘疱疹和结节,瘙痒。面白无华,稍浮。舌淡红,苔薄白,脉虚弱。 诊断:痒疹。 辨证分析:该病程有两个月,因患者服用中西药均无效,所以可知病机并非单一。患者四肢散在多数丘疱疹和结节,瘙痒,皮损辨证多属风湿热蕴肤,外不得散,内不得泄,日久阻隔经络,可形成结节;面白无华,稍浮,舌淡红,苔薄白,脉虚弱,提示正气不足。 辨证结论:风湿热蕴肤兼气虚。 治法:益气祛风,清热利湿。 方药:生黄芪20克,防风20克,苍术15克,茯苓20克,桂枝6克,黄柏10克,益母草20克,赤芍12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20克,陈皮9克,雷公藤20克。共7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服药后未见新皮损出现,老皮损消退,瘙痒消失。舌淡,苔薄白,脉沉弱。原方中去赤芍,加当归15克,大枣5枚。共14剂,水煎服。 三诊:皮损大部分消退,留色沉和淡红斑。舌淡红,苔薄稍腻,脉弱。初诊方加生薏苡仁30克,14剂,水煎服。 四诊:结节缩小,舌淡红,苔薄腻,脉弱。生黄芪20克,桂枝10克,生薏苡仁30克,徐长卿15克,栀子10克,益母草18克,防风15克,蜈蚣2条,雷公藤20克,白鲜皮20克,地肤子20克。共15剂,水煎服。 患者复诊,诉说按上方服用后,皮损完全消失,未再复发。
案例二
刘某,男,43岁。患者自幼躯干、四肢有暗红色丘疱疹和结节,已30余年,曾在多家医院进行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皮损为密集黄豆大小,暗红色结节,抓痕,结痂,瘙痒,冬重夏轻,纳可,大便尚可。舌偏淡,苔黄腻,脉右细弱、左沉。 诊断:结节性痒疹。 辨证分析:患者自幼患病,冬重夏轻,舌偏淡,脉右细弱,左沉,为素体阳虚不足;皮损以结节为主,伴抓痕,结痂,瘙痒,舌苔黄腻,此乃湿热内蕴之证;患者病程长达30年,疗效一直不佳,“久病多瘀,久病入络”,阳虚而水湿不化,酿生湿热,湿热日久蕴结不散,瘀阻经络,气血循行不畅,易致气滞血瘀、痰凝或痰血阻滞,即发为暗红色结节。 辨证结论:阳气虚郁,湿热瘀阻。 治法:益气通阳,除湿清热,通络散结。 方药:生黄芪20克,桂枝9克,防风12克,苍术15克,生薏苡仁30克,栀子12克,黄柏10克,益母草15克,白鲜皮30克,蜈蚣2条,通草9克,生桑皮12克。共30剂,水煎服。苏迪片(依巴斯汀)10毫克,每日1次,睡前服用。尿囊素乳膏配合外用,每天2次。 二诊:服药后,上肢、躯干皮损基本消退,小腿皮损亦明显减轻,痒亦减,舌淡红,苔淡黄稍腻,脉右弱、左可。中药原方去生桑皮,加川朴7克。30剂,水煎服。
总 结
在案例一中,患者风湿热蕴肤表现比较典型,曾用药(可能是清热利湿之品)无效,因此辨证论治时应格外注意。该患者皮损出现结节,为风湿热邪阻滞经络,气血瘀滞,故在祛风清热利湿的同时加入赤芍、雷公藤,以活血化瘀通络;舌脉表现为正虚不足之象,故用黄芪、桂枝益气温通。如此照顾全面,所以在服用7剂后痒止,皮损明显消退,效若桴鼓,依法续进,终得痊愈。 在案例二中,患者素体阳虚,在表卫外不固,在里水湿运化失职,湿热之邪或自外来,或由内生。既往治疗效果差,阳虚之体阴霾不散,故病情冬重夏轻;湿热蕴阻日久,气血不畅,经络瘀滞,皮损多为暗红色结节。以黄芪、桂枝益气通阳,如旭日当空,外固卫表,内化水湿,铲除湿热之源;借助蜈蚣走行攻窜之力通络散结,以除络脉瘀阻。诸药补清兼施,寒热并用,切中病机,故皮损很快消退,效若桴鼓。在辨证用药的同时,加用西药的外用药,可以起到增效作用。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