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优势资源 抓住黄金时机 实施高效救治 ——来自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的报道 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刘 群 肖利珍 刘瑞卿 文/图
优势资源无缝对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分钟完成入院,9分钟完成造影;完成整个手术仅用了26分钟!胸痛急救绿色通道畅通无阻,男性胸痛患者从“到达医院”到“血运重建”仅用了46分钟——这是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成立后挽救两名患者的经历。 “我们常说,时间就是生命。对于急性胸痛患者而言,尤其如此!”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胸痛中心委员会主任委员董平栓说。早在2002年,该院就开启了24小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绿色通道。今年2月,该院胸痛中心正式成立后,院内心血管专家可以在患者发病后第一时间得到病情信息,在患者入院前提前做好准备,做到“患者未至,医生先行”。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完成200余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仅今年“五一”3天假期就完成了11例救治。
为什么要成立胸痛中心?抢时间等于抢生命!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2017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数高达2.9亿人,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我国疾病死亡人数的第一位。在所有心血管疾病当中,以急性心肌梗死危害最大。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越早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获益越大。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患者和家属对胸痛及其严重后果认知不足,就诊延迟,加上后续再转诊手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救治风险大大提高。怎么办?成立胸痛中心,优化、简化、规范救治流程,成为当务之急! 2018年2月7日下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召开胸痛中心建设启动会,院长董平栓和洛阳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主任陶亚江签署胸痛中心建设合作协议。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原西部地区急性胸痛的患者有了一条专门救心的“高速路”。 据董平栓介绍,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是为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的快速诊疗通道。 与传统的住院相比,胸痛中心采用快速、标准化的诊断方案,通过建立胸痛患者早期快速识别和分诊机制,对胸痛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 该胸痛中心的建立,显著降低了胸痛患者的确诊时间,缩短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时间与住院时间,减少了不必要的检查费用,挽救了更多患者的生命,改善了患者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
胸痛中心建设,他们这样做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的建立,开启了中原西部地区胸痛治疗领域的新时代!”陶亚江说。 我们了解到,胸痛中心的建设涉及临床、医技、行政、后勤等多学科、多部门。为了配合医院胸痛中心认证和管理工作,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门成立了以董平栓为主任委员,常务副书记、副院长毛毅敏和副院长郝晓伟为副主任委员的胸痛中心委员会,制定了胸痛中心相关制度。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过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建立多学科诊疗模式、实施胸痛中心的各类培训计划等,重点提升急性心肌梗死以及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规范化治疗能力;通过急诊医学部、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皮肤科、影像中心、检验科等多学科协作的方式,统一诊疗规范,优化诊疗流程,为胸痛患者提供高效、便捷、最佳的治疗途径及方案,以期达到缩短救治时间、改善预后和减少医疗费用支出的目的。 与此同时,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还借助微信、网络等信息化技术,建立与基层医疗机构、社区以及患者的联系,整合区域医疗资源,规范胸痛患者的救治流程,建设标准化的急救体系,实现基层医院、院前急救120系统与胸痛中心的无缝对接,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急性心血管疾病救治成功率,为广大老百姓带来福音。 截至目前,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先后与中信中心医院、洛阳市吉利区石化医院、义马市人民医院、洛宁县人民医院、栾川县人民医院5家医院签订了《胸痛中心建设协作协议书》,并组织专家走进高新区创业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涧西区湖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该处的医务人员和老百姓进行早期心脏病发作症状和体征的识别能力的培训,帮助基层医务人员熟练掌握现场急救技术,提高他们的紧急救治水平。
受益的是患者,收获的是口碑
洛阳33岁的李姓男子是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成立后的受益者之一。他说:“胸痛中心就是救命中心。如果没有这个中心,我早就没命了!” 该患者家住洛阳市某县,长期身体不适,但误认为自己是胃病,并按照胃病治疗,结果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胸闷、胸痛,还伴有大汗淋漓等症状,依靠微泵多巴胺才将血压维持在80/45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当地医院初步诊断其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随时有生命危险。 接到求助电话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护士立即通知出诊医师。出诊医师再次评估、确认病情后联系医院心内科、CCU(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预留床位,并立即启动胸痛中心应急系统:联系急救车及出诊护士,带上急救药物、微量泵、心电监测仪、呼吸机、氧气筒等急救物品,立即前往求助医院。 “前方争分夺秒,后方分秒必争!”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CCU主任王可说。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患者症状、病史、心电图、诊治经过等临床资料后,胸痛中心立即开启胸痛急救绿色通道;急诊医学部、心内科、放射科、检验科做好了医疗准备,启动导管室,等候患者到达。 在急救车返程途中,医务人员实时将患者生命体征信息传送到胸痛微信群平台,接受专家指导及远程监控;到达医院后,绕行急诊医学部、CCU,直接将患者转送到导管室。 王可主任、闫鹏医生和导管室护士们已换好手术衣在导管室等候患者。经过无缝连接,手术立即开始。20分钟后,患者原来闭塞的右冠脉恢复灌流,手术成功。患者从“到达医院”到“血运重建”仅用了46分钟。 就在同一天,家住孟州的王大爷也遭遇了急性心肌梗死突发事件。他被120及时送到了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4分钟完成入院,9分钟完成造影,并找出“犯罪”血管。医务人员完成整个手术仅用了26分钟! 董平栓说,下一步,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将正式申报胸痛中心的国家级认证,与医联体医院、120急救中心紧密联合,通过远程动态心电传输系统促进院前、院内急救通道的密切合作与无缝对接,使全市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完全规范化、系统化,全面提升当地心血管疾病的急救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