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要注意避免多重耐药菌感染 □杨珂珂
在临床上,护士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时有发生,其所带来的危害已引起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当前,医院感染防治的重点就是对多重耐药菌的传播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以降低院内感染率,提供安全的诊疗环境,确保患者、医务人员等院内人员的安全。在临床诸多科室中,呼吸内科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概率较高。总之,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很有必要。
在多数情况下,呼吸内科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时,革兰阴性菌为主要的病原体,比如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也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革兰阳性菌,这些病原体中绝大部分都属于多重耐药菌。导致呼吸内科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原因主要包括:呼吸内科收治的患者多为年龄大的患者,合并多种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因机体抵抗力和抗感染的能力弱,导致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大;呼吸内科患者因患上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时会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以达到平喘效果,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机体免疫力,增加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由于治疗需要,护士还会为患者实施导尿管、支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稍有不慎就会为病原体黏附在导管表面、进入患者体内提供机会,增加了感染风险。同时,抗菌药物在呼吸内科患者治疗中应用得比较频繁,使用时间长,应用种类多,增加了产生耐药菌的可能性;在多数情况下,多名患者会住在同一个病房内,病房空间比较狭小,病房内人员具有较大的流动性,若病房内空气、设备仪器消毒处理不到位,都会增加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在对呼吸内科患者进行治疗、护理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分泌物、血液、体液以及使用过的物品有很多的接触机会,如果医务人员未能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就会增加大量病原体传播的概率,导致感染发生;在隔离方面,当多重耐药菌感染在呼吸内科患者身上发生时,未能及时按照规定进行有效隔离,就会增加扩散的风险,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那么,呼吸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如何防治呢?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过敏试验结果等,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进行合理应用,避免或者减少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的耐药菌感染;除了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按照规定戴手套外,还要把手卫生的重要性向患者家属解释清楚,增强其手卫生意识,督促其注重手卫生,减少或者避免病菌进一步传播。医务人员应当先为无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进行医疗护理,最后再对多重耐药菌感染者进行医疗护理。 同时,当医务人员因医疗护理需要和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伤口、血液、分泌物等接触时,应按照规定做好隔离防护,比如戴好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镜、穿隔离衣;在对此类患者完成操作后,将穿戴的手套和隔离衣及时脱掉,严格按照规范做好手卫生处理;按照规定及时消毒患者接触过的物品、设备仪器等,每天都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用5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进行两次消毒,床旁心电图机等非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在使用后进行规范擦拭、消毒;例如对探视人数和次数进行严格控制,探视人员进入病房前后要严格洗手或进行手部消毒。如果有条件,可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安置在单间内,或者将同种类型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安置在同一个房间内,设置隔离标识。如果此类患者需要转诊,在转诊前对相关转诊科室做好说明,让其提前采取隔离、消毒措施。加大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筛查力度,及时将可疑患者的标本及时送检,在运送过程中标本用密闭容器,应采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对医疗废物进行密闭运送。如果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时间超过24小时)未发现存在多重耐药菌,或者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者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虽然无法彻底避免多重耐药菌感染在呼吸内科发生,但是只要增强防控意识,在各个环节加强对多重耐药菌传播的预防和控制,就可以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和进一步扩散起到防控作用,进一步减轻多重耐药菌感染所带来的危害,为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提供可靠保障。总之,我们要加强对呼吸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的重视程度,加大防控力度。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