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经明注重整体辨证 善用背腧穴
邵经明(1911~2012)少年时便苦读、背诵《药性赋》《汤头歌诀》《伤寒论》等中医启蒙书籍,之后,随师应诊,对中医经典著作皆能精读熟记。他结合多年的临证经验,研创的“三穴五针法”治疗哮喘,疗效显著。同时,他非常重视中西医结合、四诊合参,针药并用,内外兼治,对各科疑难杂症,形成了独特的治疗方法。
邵经明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的教授。他是全国著名的针灸学家,曾任中国针灸学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针灸学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名誉会长,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是全国中医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事业的奠基人,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同时,为了使基层医生能够全面掌握和运用中医药,他结合自己几十年的行医经验,编写《中医知要》一书。 邵经明在行医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诊治资料,在闲暇之余反复研究,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临证经验,其研创的“三穴五针法”治疗哮喘疗效显著。他重视中西合璧,四诊合参,针药并用,内外兼治,对各科疑难杂症,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治疗方法。他师古而不泥古,将古代针法精心提炼,去繁就简,并结合气功独创的“热感手法”在临床上简便易学,易行易效。 重视病证合参,追求明确诊断 邵经明认为,疾病大多错综复杂,尤其是疑难杂症,或寒热夹杂,或虚实并见,或数经同病,或诸脏皆疾,时常导致临床表现变化多端。他强调,临床诊断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可以偏概全,拘泥一家之谈。一旦误诊,轻则延误病情,重则危及生命,所以准确明晰的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前提。 邵经明精于辨证,诊治疾病重视四诊(望、闻、问、切)合参,强调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经络、脏腑辨证,尤其对疑难杂症更应分清在表在里,在气在血,属寒属热,属实属虚,以明辨病证性质,指导临床治疗。他认为,辨证在临床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但辨病也是不可忽略的。他在辨证的同时,注重辨证与辨病有机结合,善于借鉴现代医学诊断及鉴别诊断,参考现代医学相关检查,以求明确诊断。他指出,临证必须思路清晰,综合分析,正确判断,做到病清证明,有的放矢,临证治疗或攻邪,或扶正,或攻补兼施,合理选穴,恰当遣方,从而大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取穴少而精,力专见效宏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是针灸处方要素之一。临床选穴配方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邵经明认为,选穴配方应力争少而精,简而效;如果盲目处方,不分主次,不仅影响临床治疗效果,还可导致疾病加重。邵经明临证取穴以经络学说为指导,依据病情,循经远取和局部近取相结合,以精简取穴为总则,抓住主要矛盾,以求治本。他临证时,经常取2~4穴,有时仅需一穴便可收到疗效。比如,他曾经治疗过这样一位农村女性:患者突然出现大声骂人、打人现象。他用毫针强烈刺激大椎穴,先刺入一会儿,得气后将针提至皮肤下,针柄下按呈45度角,稍向上斜针,患者出现全身震颤后起针,一针即可治疗狂乱,患者安然入睡两个小时。随后,患者醒后神志清醒,精神得到明显好转。 对于某些复杂之病证,比如偏瘫、痿证、癫痫等,病邪侵袭不限于一脏、一经,或者已经波及其他器官,邵经明在临证时,并不过分拘泥穴位数,时常依照病情而定,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不忘兼顾其他方面,适当配合穴位以提高疗效。 重视整体辨证,善用背腧穴 邵经明在临证时常说,人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脏与脏之间,腑与腑之间,脏与腑之间,脏腑与组织器官之间,经过经络密切联系。当一脏或者一腑发生病变时,经常会累及其他脏腑,从而临床表现出错综复杂的证候。在诊治疾病时,中医不能只考虑局部,而忽略了整体,因为局部的病变可以是整体变化的原因,也可以是整体变化的结果;它既可以促成整体的变化,又可以是整体变化的继发性损害。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既要重视局部,又要注意整体,把人体、病情、症状等有机结合起来,分清标本、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治疗。 针灸治疗的特点是作用于腧穴和经络。针灸作用于腧穴后,除了给局部以影响外,还可以通过经络给机体以整体性的影响。邵经明在整体辨证的基础上,擅长运用背腧穴,许多屡经药物治疗无效的病证,经过他针灸治疗后,时常会取得满意疗效。他认为,背腧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特定穴位,与脏腑关系极为密切,治疗脏腑病证具有其他穴位无法替代的效果。针灸背腧穴不仅能调整与之相关脏腑的功能,治疗脏腑病,还能治疗与该脏腑相关联的脏腑、组织、器官等疾病。他在长期临床工作中总结出背腧穴治疗脏腑病的妙用,比如,治疗哮喘,以肺俞穴为主,配以大椎穴、风门穴等,有控制发作和预防复发的作用;治疗肠粘连,取脾俞穴、胃俞穴、大肠俞穴,配中脘穴等穴位,有通降腑气,调肠通便的作用等,这些经验是他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获得的宝贵财富。 火针效神奇,症结痰核除 火针是一种温热性的刺激,《黄帝内经》称其为“焠刺”,是用火将针尖烧红迅速刺入穴位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火针具有温经通络、软坚散结、透脓祛腐等作用。邵经明在临证时运用火针较多,尤其用于治疗外科病、皮肤病等,在临床上颇有疗效。比如,治疗瘰疬,硬结大者每刺两三针,小者时常刺1针即可。每周治疗一次,一般诊治两三次即可治愈。若液化成脓不溃破者,每于火针后加拔罐,以达脓液尽出,起罐后,在针处放一无菌敷料,用胶布固定,短期内即可治愈。 流痰是发于骨与关节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成脓后可流窜于病变附近或者较远的空隙处形成脓肿,破溃后脓液薄如痰,故名“流痰”。邵经明认为,本病为骨与关节深部化脓性疾病,手术切开排脓,遇到不易愈合的患者,可采用火针治疗,会取得较好的疗效。未化脓者,可采用火针局部浅刺以行消散;脓成未溃者,在病变发软处施以火针治疗,并配合拔罐以利排脓;溃后脓水淋漓、久不愈合者,可用火针刺瘘管及管壁数针,以祛腐生新,促使愈合。 精针药兼施,工内外同治 中医治病之疗法,有针有灸有药,三者各有所长,正如《灵枢·官能》篇所说的“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针灸属于外治法,着重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药物属于内治法,善于协调脏腑,扶正祛邪。临证之际,须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或针,或灸,或药,配合治疗,灵活运用,可扬长避短,取得满意疗效。 邵经明精于针灸,工于汤药,善于针药并用,他时常说“针、灸、药三者相兼而可以得言医”。他在诊病之余,结合自己几十年临床经验,撰写近30万字的《中医知要》一书,包括药性赋、方剂、四诊、内外妇儿各科中药治疗等。他认为,针灸与药物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者并用,内外合治,可提高疗效;但中医临证时,要从患者的利益出发,根据病情需要,灵活运用治疗方法,当针则针,当药则药。在临床上,他对头痛、腰痛、坐骨神经痛、面瘫等,每次单用针灸即可治愈;对经常发病的病证,比如哮喘、癫痫等,往往先用针灸控制症状,再针药并用或者以中药调治以善其后;对虚实夹杂的疑难杂症,在施针用灸的同时,每用中药协同治疗可取得疗效,比如肠粘连、急慢性前列腺炎等疾病。 (本报综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