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三版:专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三个中心”筑牢贫困人口健康保护网
1
11 1 2018年9月1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三个中心”筑牢贫困人口健康保护网
 

“三个中心”筑牢贫困人口健康保护网
——漯河市郾城区健康扶贫重实效
本报记者 栗凤娇  通讯员 胡少磊 姬建国  文/图

 

   (上接第一版)73岁的栗茂德(化名)患椎间盘疾病20多年了,平时依靠几亩(1亩=666.67平方米)薄田维持生计,家庭经济困难,有病一直拖着,不敢去大医院治疗。
    前几天,栗茂德感觉走路无力,在妻子的催促下入住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接受中医治疗。经过中医专家的针灸、按摩治疗,加上利用医疗器械进行康复训练,栗茂德走路利索多了。
    刘明胜、栗茂德、沈自民等所入住的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是郾城区依托商桥镇卫生院建立的,今年5月筹建,7月启用。那么,郾城区卫生计生委为什么将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建在商桥镇卫生院呢?
    “为了确保郾城区2018年底1000人脱贫目标顺利完成,根据全区贫困人员分布情况,郾城区卫生计生委决定在商桥镇卫生院设立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闫志红说,“郾城区现有的两个贫困村(郭栗庄村、前甄村)都在商桥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致贫比率较高;同时,商桥镇卫生院交通便利、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是郾城区中医院医联体成员单位,长年都有专家服务团队巡诊和坐诊,有能力承担慢性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工作。”
    陈建黎告诉记者,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主要以商桥镇为试点,把商桥镇21个行政村分成4个片区,组建4个团队,每个团队由“3+X”(“3”包括西医专家团队、中医专家团队、家庭门诊团队,“X”包括随访护士、药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等)人员组成,对分包区域逐户摸底排查,依照病情把贫困户分类分档,一户一策,精准救治;设立专用病床,开通就诊绿色通道,实现综合、连续、全程、个性化的救治模式,构建“行政村+自然村+贫困户+服务团队”无缝隙服务诊疗体系,实现区、镇、村、户服务全覆盖;积极推广“互联网+健康扶贫”模式,为所有贫困户均配备一张智能爱心健康卡,在“一站式”智能服务平台上进行信息互通,为健康查询、就诊预约、健康指导提供便利。
    目前,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分类排查400余人、疾病种类达20余种,已分批次纳入正规的诊疗范围。
    7月17日,郾城区委书记周新民来到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认真查看了康复训练室、理疗室、专家门诊室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和贫困户档案资料,咨询了居民签约服务团队的签约情况,查看了贫困人口慢性病建档情况,询问了患者的就医、生活及治疗效果,对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给予高度评价。他要求郾城区卫生计生委高度重视健康扶贫工作,切实把健康扶贫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做好健康扶贫宣传工作,提高群众的知晓率;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让贫困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
    8月13日,漯河市卫生计生委主任吴书清一行参观了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一体式自助服务平台、居民签约服务团队、慢性病档案管理、康复理疗室等设施,咨询了居民签约服务团队的签约情况及家庭签约医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查看了贫困人员慢性病建档情况,详细了解了健康一体机的使用及便民情况,肯定了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的做法。
    吴书清说,慢性病疗程较长,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按照治疗方案用药,否则会产生不良后果。尤其是有的患者患有多种疾病,合并用药较多。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因病施治、指导患者合理用药、规范化治疗的模式,解决了患者不用药、乱用药问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健康一体机、康复训练八件套、饮水机、电饭煲、沙发等物品一应俱全。
    8月25日上午,记者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看到一幅温馨的画面:几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结束后,相约来到隔壁休息室,听着舒缓的音乐,坐在崭新的沙发上喝水、聊天,俨然是在自家的会客厅,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一个由‘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专业医疗机构救治’的特殊群体帮扶机制逐步形成,实现了特殊群体清单化;精准识别、清单式管理,实现了签约服务个性化;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员的家庭情况、治疗信息、救治团队、健康管理、康复信息、用药指导、随访内容实行就医一卡通,实现了区域平台智能化。”陈建黎欣慰地说。

打造精神健康帮扶中心
解开患者心灵密码

   “政府把孩子送到精神健康帮扶中心治疗两个多月了,我来看他3次。孩子的病情一天天好转起来,以后要是还能干活、就业,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8月13日上午,商桥镇小杨村78岁的李老太太在精神健康帮扶中心看到儿子能跟医生正常交流,非常欣慰。
    李老太太的儿子今年50岁,患精神疾病20多年,吃喝拉撒睡都在家里,从来不出门跟人说话。
    不仅仅是李老太太的儿子,与其有同样经历的还有:王某,今年47岁,病程25年,因打人毁坏物品被持续关锁20年,生活不能自理,直到被救治入院;冯某,25岁,患精神疾病10多年,整天到处乱跑、捡拾垃圾、披头散发,直至被乡、村扶贫干部送往医院;梁某,51岁,病程19年,因打砸冲动伤人被关锁16年,直到被救治入院,接受了精心治疗,现已康复出院;陈某,40岁,智力发育不良、自言自语、到处乱跑,靠年迈的父亲维持生计,后由扶贫办工作人员护送入院治疗。
    李老太太的儿子,以及王某、冯某、梁某等所入住的精神健康帮扶中心,是郾城区卫生计生委依托漯河市精神病医院建立的。
    闫志红说,郾城区共登记严重精神疾病患者2114人,随访管理2039人,三级以上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疾病患者23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精神疾病的260多人。
    为了扎实开展健康扶贫工作,郾城区卫生计生委牵头成立郾城区精神健康帮扶领导小组;以孟庙镇、商桥镇、李集镇为试点,由镇卫生院牵头,与精神健康帮扶中心鉴定专家组、扶贫办相关人员对患精神疾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户核查、逐人核对、鉴定等级、分类登记;对符合条件的帮扶对象,让其提出申请,提供相关证件,逐级上报、审核,纳入帮扶管理系统;对被确定为精神健康帮扶对象的患者,由专家组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分类施治,该住院治疗的患者立刻住院治疗,达不到住院条件的患者,根据病情提出个性化治疗方案;对病情轻微的患者给予心理治疗,有心理应激反应的患者,给予音乐、宣泄及沙盘治疗,让其尽情发泄情感,缓解症状;对病情有复发倾向的患者调整药物剂量,必要时让其住院接受正规、系统的治疗。
    据介绍,精神健康帮扶中心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组建了心理咨询、救治救助、随访管理、应急处置、工娱疗等专家服务团队,围绕心理疏导、医疗救治、扶智助志、自创自立、奉献社会等内容,对贫困患者实行点对点、人对人、精准识别,建立集咨询、预防、治疗、康复、帮扶、救助、就业为一体的管理体系,对全区260多名患有精神疾病的贫困人员分批次进行3~6个月的集中康复治疗,并对康复情况较好的精神疾病患者,安排到工疗及产业扶贫基地边巩固治疗边从事有偿务工,让贫困精神疾病患者融入社会,稳定脱贫。目前,首批帮扶对象中17名精神疾病患者已入住精神健康帮扶中心救治。
    8月25日中午,记者来到在精神健康帮扶中心,几名精神疾病患者微笑着和记者打招呼。他们打扮得干净利落,让人感觉和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
    漯河市精神病医院院长赵建华指着一名穿戴整齐的男性患者告诉记者:“这名患者刚来时蓬头垢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现在情绪稳定了许多。”
    在精神健康帮扶中心,一片农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玉米即将成熟,刚刚收割的芝麻被捆扎起来立在空地上暴晒,红薯已经破土露出笑脸,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如果不是看到“一病区农疗基地”“二病区农疗基地”“三病区农疗基地”等字样,记者很难想象这片农作物是精神疾病患者的“杰作”。
    赵建华告诉记者,这片农田是农疗基地,以便精神疾病患者在田间劳作,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为他们早日回归社会打下基础。
    精神健康帮扶中心文化氛围浓厚。拾级而上,“世界的模样,取决于你凝视的目光”“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做优秀的自己,做正确的事情”“让心灵沐浴阳光,让快乐充溢胸膛”等一些励志格言提醒精神疾病患者开心生活。此外,工疗室工艺品展厅内整整齐齐地陈列着精神疾病患者制作的汽车挂件、文具袋、发财树等工艺品。
    “精神健康帮扶中心经常开展工娱疗活动,指导康复者用各种珠子、线绳、彩纸等制作工艺品,增强康复者的手、脑协调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漯河市精神病医院副院长王冠丽说。
    8月13日上午,吴书清等到郾城区精神健康帮扶中心调研,参观了多功能厅、心理咨询室、沙盘室,询问了正在摆沙具的精神障碍患者,了解了他们的家庭生活情况、精神状态及治疗效果,鼓励他们积极治疗。吴书清对郾城区健康扶贫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要求相关责任单位把各项健康扶贫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切实减轻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就医负担;做好健康扶贫的宣传工作,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规范生活习惯,增强扶贫对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全面深化医改,加强医联体建设,提升区域内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率,真正让贫困人口得到实惠。
    赵建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精神健康帮扶中心对贫困精神疾病患者的健康帮扶后,每周期回归社会患者在40%以上。随着试点成功,每年康复患者可达到50名左右。明年,他们计划在郾城区全面铺开,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专业部门技术支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精神疾病防控体系。
    赵建华认为,精神健康帮扶中心的运行,可以增强全区广大干部职工对精神病防治知识的认识,减少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帮助患者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引起人们对精神疾病的广泛关注。

打造重度残疾人集中康复中心
为贫困人口撑起一片绿荫

   “读万卷书,需要一双明目和活力的大脑;行万里路,需要有力的双脚和负重的肩臂。”可是,有些贫困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却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没有及时治疗,经受着种种磨难。他们想去远行,却没有强劲的双脚来支撑。幸运的是,郾城区一些贫困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可以在重度残疾人集中康复中心获得救治。
    王国收(化名)是龙城镇大军王村的贫困户,今年46岁,去年下半年出现下肢肌肉萎缩,走路困难。前不久,他来到重度残疾人集中康复中心,治疗一段时间后,双腿已经消肿,可以拄着双拐进行适当活动了。
    “我患的是遗传疾病。我们弟兄三个,年轻时身体很正常,三四十岁后都逐渐行走困难。我们失去了劳动能力,也就失去了挣钱机会,根本没钱治病。如果不是党的政策好,我们一家人都没法生活了。”王国收说,在重度残疾人集中康复中心治疗,他的一日三餐都有人送到病房。
    龙城镇十五里店村76岁的何长江(化名)患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近日入住重度残疾人集中康复中心接受治疗。他的老伴儿在其身边照顾。
    何长江75岁的老伴儿说:“我的儿子3年前因病去世,花了30多万元也没治好,小孙女还在上学,儿媳也患了重病。老何生活不能自理,来这儿时吃饭都不张嘴;现在好多了,可以拿着馒头吃了。”
    据龙城镇卫生院院长王群峰介绍,针对贫困重度残疾人群,郾城区卫生计生委依托龙城镇卫生院,投资50万元建立贫困重度残疾人集中康复中心,改建康复病房、康复室、治疗室等设施15间,为入住的建档立卡贫困重度残疾人进行康复治疗,提供全托式康复、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和厨师优先从重度残疾贫困户的亲属中选聘,每月工资2000元。
    为了减轻贫困重度残疾人的家庭负担,龙城镇卫生院整合资源,依托全镇26个村级卫生室、贫困户村级签约医生和村级残联专干,建立村级重度残疾人康复站。康复站工作人员及时对全镇6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重度残疾人进行摸底调查、残疾筛查和功能评定等,掌握康复需求底数,建立随报制度,做好转介服务;建立康复档案,对需要康复治疗和功能训练的重度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包括对视力、听力障碍患者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并进行转介和对肢体障碍者进行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建立完善物理运动治疗室、言语治疗室和作业治疗室等工作制度,积极为康复站配备康复治疗器具,各村康复站为负责联系的重度残疾人制定个人康复治疗方案,定期或不定期实施康复治疗心理疏导,及时组织其亲属参加健康知识讲座,帮助其早日恢复基本生活能力,实现致富脱贫;对康复治疗效果满意能够回归社会的重度残疾贫困人员,经重新评估后,将其介绍到相关扶贫企业务工,以便其尽早脱贫。
    截至目前,贫困重度残疾人集中康复中心共收治贫困重度残疾人3批20名。

实施“四免两减四覆盖”
让脱贫之路走得更加坚实

   “多亏了健康扶贫好政策!我把妻子和闺女送到龙城镇卫生院,一说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龙城镇卫生院直接给俺家免了住院押金、挂号费、床位费,还让俺先看病,最后才算钱!这政策真是太好啦!”郾城区龙城镇黑龙王庙村村民朱新(化名)说。
    朱新今年55岁,前不久刚从龙城镇卫生院出院。跟他同岁的妻子赵某智力残疾,并且有严重的高血压病,女儿今年27岁,智力残疾,患有癫痫。因要照顾家人,朱新只能在附近的建筑工地打零工,收入甚微。屋漏偏逢连阴雨,上个月,朱新的妻子和女儿相继生病住院,仅医疗费用就需要近6000元。对于这个贫困家庭,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朱新一时陷入困境。
    “这次看病本来得花近6000元,政府之前为俺交了医保,报销了70%,住院费用自付部分又给减免了20%,算下来她娘俩住了这么多天医院,才花了1000元!这在过去真是想都不敢想的!”朱新激动地说。
    朱新一家仅是郾城区全面开展健康扶贫工程一个缩影。
    如何让贫困人口真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郾城区卫生计生委除了打造“三个中心”外,还实施了“四免两减四覆盖”健康扶贫计划,针对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户籍地公立医疗机构就医的,免住院押金、挂号费、床位费、救护车接诊费;常规健康检查减免300元,住院费在各项医疗保险报销后自费部分减免20%;实现签约服务、健康体检、慢性病管理、健康知识宣传全覆盖;落实贫困户医疗双重保障,设立专项资金,在建档立卡贫困户医疗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普及贫困户商业健康保险,覆盖所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日前,郾城区委、政府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打造了又一个精品扶贫新模式(医疗补充商业保险),区财政每年拿出近150万元资金,用于“扶贫+保险”项目,给贫困户又添加了一层保障。贫困户患病,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大病保险报销、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报销、民政救助、行业扶贫等项保险报销后,剩余费用目录内扣除1500元起付线后(一个年度累计只计一次),剩余合规自费的费用报销比例为80%,其余目录外的医疗费用不设起付线,按50%报销。在今后的工作中,郾城区卫生计生委将按照区委、区政府脱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精心组织、多措并举、稳步推进、狠抓落实,多出亮点,让贫困人员早日脱贫,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截至2018年6月底,郾城区实施“四免两减四覆盖”(“424”扶贫计划)政策,为贫困人口节省医药费用76.87万元。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