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招才引智 创新发展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现代医学相契合
《中医药法》增强了群众对中医的信任
发展中的新郑市人民医院产科
衷中参西 师古而不泥古
1
11 1 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衷中参西 师古而不泥古
 

衷中参西  师古而不泥古

   刘学勤现任开封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主任中医师,河南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1994年至今,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是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等。他曾经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培养中医药人才贡献奖”“河南省中医药终身成就奖”等40余项荣誉;获得河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6项,开封市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奖9项,国家实用专利4项;出版专著40余部。

   刘学勤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至今已有50多年,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尤其擅长治疗肝胆疾病及内科疑难疾病,治愈患者逾万,培养学生数百,因学验俱丰,疗效卓著,医德高尚,享誉杏林。
善用经方  精于辨证
    刘学勤早年师从多位名医,得其言传心授,解疑释惑,得大师经验之真谛,收获颇丰。他长年临床,勤于撰著,主持科研,活用经方,攻克顽疾,擅长治疗心肺系统疾病、脾胃系统疑难疾病,尤其擅长治疗肝胆疾病。
    刘学勤认为,中医古籍浩如烟海,必读者莫过于《黄帝内经》,这是中医基础理论之源。几千年来,历代医家尊崇其医理,拓展其医术,形成了中医药学完整的医学体系。随后,张仲景所撰写的《伤寒杂病论》,结束了中医药系统“有论少方”的局面,不仅填补了《黄帝内经》在临床医学方面的不足,还开了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同时,温病学说是《伤寒杂病论》的补充和发展,两者结合则是完整的外感热病学体系。
    刘学勤对中医经典著作、历代医学派别之观点不生搬硬套、人云亦云,主张破除门户之见,学各家之长,择其善者而从之,兼收并蓄,取精用宏。他认为,中医应研读经典,明其理,知其要,将经典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才能有所感悟;经过反复临证,不断总结医案,以提高临床疗效。刘学勤对《伤寒杂病论》有较深研究,且善用经方为患者治疗疾病,多有心得。他将“研岐黄广承先贤,习金匮衷中纳西”写成对联,悬挂于室内,视为标杆。
总结出常用“降酶”十法
    刘学勤认为,中医要发展,特色应保持。中医药特色的实质是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主的思维方法。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是建立在整体观基础之上的思维方法。中医学的整体观从宏观理论出发,既重视人体内部的协调,又重视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中医学整体观贯穿中医从理论到临床的各个方面,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在诊断和治疗中,中医强调把人、病、证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以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收集的客观资料为依据,参考疾病微观变化发展的规律,考虑因人、因地、因时具体情况的不同,全面综合分析疾病过程中病体的正气、邪气相互影响的盛衰情况,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出正确诊断,制定准确的治疗法则,选好适当的方剂,组成有效的“药物团队”。
    尽管如此,还不能一法一方到底。刘学勤认为,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法则、方药等。比如各类肝病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者,因其“升高”病因不同,比如仅受“炎症束缚”,一味苦寒降酶,对初病属于热证者可取得满意疗效,对脾虚湿浊或者肝肾阴虚者不但没有疗效,反而导致其他病证丛生,后患无穷。因此,他强调,中医应在肝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选用不同的治疗法则和方药降酶,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因此,刘学勤总结出常用“降酶”十法:苦寒降酶法、甘寒降酶法、舒肝降酶法、化瘀降酶法、芳化降酶法、健脾降酶法、凉血降酶法、滋阴降酶法、化痰降酶法、导滞降酶法。这样可统观整体,灵活辨证,恰当用药,血清谷丙转氨酶多能循序降低,肝功能等其他指标也会随之下降,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优势。
总结诊疗新思路,研制新药惠百姓
    刘学勤在临证时,结合多年的治病经验,善于运用经方治愈顽疾,擅长治疗心肺系统疾病和脾胃系统疑难疾病,尤其擅长治疗肝胆疾病,并总结出肝热病论、肝病肠治论、肝中风论、肝胆病外治法、“降酶”十法、退黄八法、消胀五法、顽固性肝腹水三阶段治法、攻补法纠正蛋白倒置及鼓胀治疗三原则等新见解。
    在为患者诊治疾病的过程中,结合多年临证经验,他研制出乙肝扶正胶囊、胆宁胶囊等;获得河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6项,开封市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奖9项,国家实用专利4项;先后在《中医杂志》《河南中医》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他出版专著30余部,其中独著5部,包括《吐下汗奇方妙法治百病》《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刘学勤卷》《刘学勤辨治肝胆病》《刘学勤医案选粹》《刘学勤辨治疑难重病》;主编著作十几部,包括《肝胆病诊疗全书》等。
 “源于实践,高于实践”
    刘学勤始终以“研岐黄广承先贤,习金匮衷中纳西”和“源于实践,高于实践”为标杆,长年临证,勤于撰著,主持科研,带教本科生、研究生,当以百计。
    2008年,为了推动国家级名老中医刘学勤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继承工作,刘学勤名医传承工作室在开封市中医院建立。2009年,刘学勤名医传承工作室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全国首届先进名医工作室”。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刘学勤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并拨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工作室建设。
    刘学勤名医传承工作室现有成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4人、硕士研究生学历6人。近3年来,他们收集名老中医医案2000余份,整理医案600余份,撰写医案分析300余篇,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开展省、市级科研项目12项,获得省、市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三等奖8项。
衷中参西  师古不泥古
    刘学勤主张积极吸取现代医学知识,做到西为中用,在临床实践中时常中西并举。刘学勤认为,在治疗手段上,中医注重宏观,西医注重微观,中医采用平衡调节,西医采用对症治疗。在临证时,中医将中医理论与治疗方法和西医的诊断结果相结合,其本质并未发生改变,这是医学的“嫁接”;若在理论及治疗方法上能达到统一认识,则是医学融合,新的医学模式将是融合中医的宏观与西医的微观,中医的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和西医的生物医学模式,中医的形象思维和西医的逻辑思维,中医的观察领悟与取类比象和西医的实验对照分析方法为一体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没有继承,就没有根基,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刘学勤认为,在东方哲学的基础上,应用“嫁接”技术,这仍然是中医,更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和创新。 (本文由索晓灿整理)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