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食防病 食疗养生 ——简介林洪的《山家清供》 □黄新生
杜甫《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二首》记载:“短景难高卧,衰年强此身。山家蒸栗暖,野饭谢麋新。世路知交薄,门庭畏客频。牧童斯在眼,田父实为邻。”世事冷暖,人情淡薄,山野之中,却古风犹存,山野人家的粗茶淡饭,亦清新宜人,历来是诗家吟咏的题材。 南宋时期,林洪出了一本烹饪学专著,名为《山家清供》,书名即来源于“山家蒸栗暖,野饭谢麋新”。历代文人对《山家清供》都很重视,鲁迅认为,自己家乡的鲈鱼饭,可入《山家清供》。此外,《山家清供》还是一本中医食疗养生专著。 林洪,字龙发,号可山,晋江(今福建省石狮市)人,南宋绍兴年间(1137~1162)进士,生平倾慕林逋孤高恬淡、自甘贫困、冰清玉洁的品行。林洪善诗文书画,著有《山家清供》《山家清事》等,《山家清事》记述山林清雅的玩赏娱乐项目,《山家清供》记述山野人家的饮食疗法,提倡清心寡欲、摒弃世俗杂念的中医养生思想。 《山家清供》是林洪的山居饮食心得,共2卷,102节,另附茶供、新丰酒法2节;收录以山野所产的蔬菜(豆、菌、笋、野菜等)、水果(梨、橙、栗、杏、李等)、动物(鸡、鸭、羊、鱼、虾、蟹等)为主要原料的食品,记其名称、用料、烹制方法,行文间有涉掌故、诗文等;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上卷记载了青粳饭、碧涧羹、苜蓿盘等47种,下卷记载了蜜渍梅花、持螯供、汤绽梅等57种。每个条目都比较精练,在每个饮馔名目下都有名称由来、掌故、用料、烹制方法及其诗文评价。《山家清供》收录了众多药食两用的食材,这些食材多数并非辅料,而是作为主料使用,并多次引述《神农本草经》等论述,体现了较高的中医养生价值,具有以下特点。 以食防病 食疗养生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的鼎盛时期,食品餐饮业与商品经济同步发展,百姓的饮食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素食成分增多,素食的艺术成分更加明显,式样也更多,而且宋代百姓对食物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饱腹,更上升到了养生学的层面。当时几部官修大型医书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均有食治的记载。《圣济总录》还专设食治门,详细描述诸病的食治方法。《山家清供》多采用药食同源的食材烹饪,将“良药苦口”转变为“良药可口”,符合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且加工简单,取材广泛,适合家庭制作,同时起到治病防病的作用。如酥琼叶能止痰化食;苍耳饭可治疗风疾;地黄馎饦能驱治腹中寄生虫等。《山家清供》中提及的药膳采用平和之品,隐药于食,且所有食谱均由林洪亲自烹饪和服用,具有相对显著的健身养生效果,为食养保健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顺应自然 清淡养生 《黄帝内经》认为,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养生首先应该顺应自然,不违背客观规律,《山家清供》同样提倡这样的自然观。顾名思义,山家即居住山舍,亲近自然;清供即食材则信手拈来,当季食物当季吃,不妄加调味品,接受自然最原始赋予,安时处顺。《山家清供》以素食为主,大部分为食药两用食材,烹饪方式多以蒸、煮、拌为主,简单易行,对食材不做过多加工,即使口感清淡,大多也不加过多的调味品,保持其真味,调味品多以酱、醋和姜为主,具有低油低盐、低糖低热量的特点。从现代养生学的角度来说,加工简单,食物的营养成分破坏少,充分发挥最好的食疗价值,同时可预防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 《山家清供》中的荤食也清淡可人,在养生保健上更进一层,追求饮食美学思想,如莲房鱼包,用嫩莲房、鱼块、酒、酱、香料和蜜等蒸熟,用渔父三鲜(莲、菊、菱汤)供之,天然取材,莲花清香入菜肴,同时还可补中益气。 务求实效 注重养德 《山家清供》全书以“青粳饭”开篇,体现了我国重视农业的传统,引用《神农本草经》的论述:“南烛木,今名黑饭草,又名旱莲草。”交代了此饭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然后着重描述青粳饭的制作方法:采枝叶,捣汁,浸上白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时,蒸饭曝干,坚而碧色收贮,如用时,先用滚水,量以米数,煮一滚即成饭矣。用水不可多,亦不可少,久服益颜延年。对于服石养生术的青粳饭,由于没有实效,则简要介绍,同时指出如要效仿张良修仙辟谷才可用此法。 《山家清供》里的酥琼叶,“宿蒸饼,薄切,涂以蜜,或以油,就火上炙,铺纸地上散火气,甚松脆,且止痰化食”。食材为上顿余下的冷饼,既弘扬了中华民族节俭持家的传统美德,还具有祛痰化食的功效,并描述了食用禁忌,炙后需于地上放置散火气再食,以防上火。 《山家清供》中的雕菰饭做法简单,取材新颖,主要食材为茭白的种子,造饭既香而滑。同时突出养生重在养德,“又会稽人顾翱,事母孝,母嗜雕菰饭,翱常自采撷。家濒太湖,后湖中皆生雕菰,无余草,此孝感也。世有厚于奉己、薄于奉亲者,视此宁无愧乎?呜呼!孟笋王鱼,岂偶然哉”。在雕菰饭中提到孝子顾翱,孟宗和王祥,并大赞他们的奉亲孝顺。 《山家清供》叙述典雅飘逸,寓医理于文史,融音韵于饮食,为我国食疗学及饮食文化史上难得的佳作,对后世食疗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对当代中医食疗养生和中药药膳的发展起到了指引作用。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