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话儒医 □郑学农
儒医不是一个流派,是一个历史存在。儒医是一个读书人去学医,长期以来占据主流文化的儒学产生了一个分支(儒学者不能当官),改走小道,出现了儒医。区别于游医、草医、巫医、僧医、道医,儒医比其他医地位高一些。儒医关系民生,主流社会认可尊重,官方倡导,文人趋之,有理论,有传承,出现有建制的学习,得到国家的支持,有别于其他医种的情怀。孝道是儒学的基本要求,是和中医倡导仁爱、人道的爱心相同的。 中医药文化包含它的思维模式、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完全一致,是一个在哲学高度的四维思维。中医药文化不是唯心唯物之争,衡量的角度完全是上升到理论层面的高级思维,唯象求真,执中致和是研究大道的学问。因此,上医可以理国,完全是脱离了具体体象的高级学问;而中医关于治疗的内心模拟虽然建立在并不具体的藏象功能,却是千百次实践证明颠扑不破的规律,绝对有别于唯心的凭空想象的脱离物质概念的玄学,中医理论绝对不是唯心主义。 儒医教育虽然只是安身立命的小技艺,因为民生所系,为主流文化接纳,为掌权者所重视,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时代文化息息相关。文化是稳定的成果,不像科学技术不断更新,一旦形成,就不可以随意淘汰或更新,时过境迁,最优秀的东西沉淀下来,成为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因为无法复制,无法回到当时的氛围。因此,后人没有修改权限,文化就有了相对的稳定性,也无法穿越时空回到形成时期,只能尊重。 中医理论形成于战国时期,一个文化大爆炸时期,对学术的活跃,电脑无法演绎,我们按照古人论述去理解,去实践,合理想象,结合象学提示,可以深入其景,这也是文化的特征。 (作者供职于延津县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