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冬病夏治正当时
“三伏贴”适应证、注意事项及贴敷时间
行气止痛说沉香
白牡丹茶
趣谈名医的绰号
1
11 1 2019年6月18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冬病夏治正当时
 

冬病夏治正当时
□赵俐黎

   夏天到了,大医院、小诊所甚至养生店,都打出了冬病夏治的旗号。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似乎都知道夏季保健养生可以预防冬天生病。
    冬病夏治是中医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治病防病方法。《黄帝内经》提出了“春夏养阳”和“治未病”的概念,这是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人们在夏季应该预防保健、补充阳气。
    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历代中医专家们进行了很多医疗实践,包括药物治疗、针灸、艾灸等,比如大家熟知的孙思邈、李时珍都有应用药物进行夏季保健的记载。
    冬病夏治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中医“治未病”的一个重要的学术思想,是预防保健的一把利器。很多医院开展了多种以穴位经络为靶点的夏季保健、预防、治疗方法。冬病夏治因其疗效显著、副作用小、费用低、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皆宜等优点,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根据“天人合一”的中医理论,夏季三伏天是最热的时候,人体阳气随着宇宙阳气攀升,也到了最旺盛的时机,此时人体的腠理疏松,经络开放,血脉通畅,易于吸收。根据《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的原则,借助艾灸、天灸等保健方法,借助经络腧穴作用,可以最大程度提高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另外,选用开窍、祛湿的药物贴敷,很容易从经络进入脏腑,引导体内的寒湿、痰湿,通过流汗、呼吸或排泄散发掉,扶正培本,使由寒湿、痰湿引发的疾病在入冬后减少发作,甚至不再发病。
    冬病夏治就像给人体做保养和清洗,以保证机体正常运转。人体的阳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类似于汽车的发动机,所以是保养的重点。
    有人以为冬病夏治很简单,就是把药物直接贴到胸背部即可。殊不知,冬病夏治要达到最好的预防效果,有3个要求:一是辨证施治,必须辨别体质,根据不同的体质类型选择不同的方法;二是选准穴位和选对方法;三是保证药物的质量和配伍合理。三者缺一不可,只有经验丰富的医生才能做到这3个要求,切不可随便自行贴治,影响效果。
    在进行冬病夏治前一定要先辨识体质,根据每个人的症状特点,体检结果,舌、脉进行辨证;根据中医辨证结果制订个体化的养生、保健食疗及中医干预方法,效果会更好。比如,一些处于肺热急性期,咳喘咯血的患者,则不适合冬病夏治,这时如果强行贴敷,反而会加重病情。贴敷时所选的穴位因人而异,呼吸系统疾病一般会选大椎穴、定喘穴等。若患者咯白色痰,可能伴有脾虚、痰湿过盛,这时要加上丰隆穴、脾俞穴等。若患者咯泡沫痰,可能属肺气不足,这时要加上肺俞穴、肾俞穴等。若患者久咳,可酌情配合针灸、拔罐等,以加强对经络的协调。总之,先辨识体质,辨证施治效果会更好。
    有人认为,冬病夏治不就是穴位贴敷吗?穴位贴敷方法简单、随贴随走,非常受大家的欢迎。但是,除了最常用的穴位贴敷外,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同时辅以针灸、拔罐(太极阴阳罐、平衡罐、药物罐等)、理疗等,效果会更好。《扁鹊心书》记载:“扶阳之法,灼艾第一。”因此补充阳气,灸法肯定是首选。上面说的穴位贴敷又叫天灸,实际上也是一种灸法。其他艾灸、火龙灸、督灸、归元灸、温肾固本灸、温筋通痹灸等,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应用。火龙灸是针灸科深入发掘研究古代皇宫的养生秘诀,经过不断地改进、完善,结合灸疗、推拿和药物经皮吸收技术,形成的一种预防和治疗虚寒性疾病的方法。火龙灸相对于传统艾灸,作用更直接,面积更大,效果更显著。督灸是在督脉和膀胱经实施大面积隔姜灸的一种方法。火龙灸和督灸对于前述各种虚寒性疾病和虚寒体质的调理疗效显著。应用这两种疗法来冬病夏治更能事半功倍。
    冬病夏治的适应范围除呼吸系统(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消化系统(各种虚寒型胃痛、腹痛、腹泻)、骨关节系统(各种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病等)等疾病外,各种体质虚弱、容易生病的亚健康人群,白领阶层常见的全身无力、局部无名原因的疼痛,以及妇产科疾病,如痛经、宫寒不孕症、产后头痛、产后风湿、乳腺增生等,都可进行冬病夏治。中医辨证属于怕风怕冷的人群、寒湿过重的人群,应用冬病夏治的方法祛风祛湿,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