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周刊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药介入治疗新冠肺炎
治疗风热感冒要以清热解毒为主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诊断与鉴别
治疗痛风的三个要点
单方验方
经方辨治病毒性结膜炎
1
11 1 2020年5月2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诊断与鉴别
 


□张 榜

临床分期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主要症状表现:下肢发凉、怕冷、麻木或无力、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体缺血性溃疡、坏疽等。
    根据该病自然病程的临床表现,目前国内外通常将自然病程分为4个临床期。
    Ⅰ期:轻微症状期。多数患者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例如患肢怕冷,行走易疲劳等,属发病早期。体检时让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再检查,常能发现下肢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
    Ⅱ期:间歇性跛行期。间歇性跛行是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特征性表现。因下肢动脉狭窄或阻塞,其供血只能满足肌肉组织静息状态下的需要,步行后肌肉组织更多的血液需求得不到满足,产生代谢产物导致小腿酸痛,迫使患者停下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跛行时间越长,行走距离越短,则动脉病变程度越重。
    在临床上常以跛行距离以200米作为间歇性跛行期的分界,常将Ⅱ期分为:
    Ⅱa期(绝对跛行距离>200米)。
    Ⅱb期(绝对跛行距离≤80米)。
    Ⅲ期:静息痛期。病情进一步加重,病变动脉已不能保证肢体静息状态下的血液供应,休息时也有缺血性疼痛,即静息痛。静息痛是患肢趋于坏疽的前兆。疼痛时,患者常整夜抱膝而坐,疼痛部位多在患肢前半足或者趾端,夜间和平卧时容易发生。部分患者因长期屈膝,导致膝关节僵硬。肢端皮肤组织出现营养障碍性改变,表现为肢体冰冷,皮肤苍白或呈蜡纸样,或发绀,或有瘀点、瘀斑,或潮红,抬高时又呈现苍白色,肢体动脉搏动消失,小腿肌肉萎缩。皮肤附属器营养改变:甲生长迟缓、变形、增厚、干燥,皮肤光亮,皮下菲薄,肌肉萎缩,肢体瘦削。
    Ⅳ期:溃疡和坏疽期。患肢缺血加重无法满足组织基本新陈代谢的需求,出现肢端溃疡、坏疽,合并感染,将加速坏疽。
    与以往的三期划分法(缺血期、营养障碍期、缺血坏死期)相比,突出特点是将无症状期或轻微症状期作为一期,纳入疾病分期管理,提高了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治疗的意识。治疗重心前移,对改善预后,减少伤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诊断与鉴别

   崔公让认为作为临床医生,现代医学成熟的研究成果一定要掌握,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以现代语言进行广泛交流,取长补短,获得新知;二是可以让中医临床研究更加规范有序,方向性和目的性更加明确。比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具体的名称,而中医文献中的“脉痹”或“脱疽”又包括现代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肢体动脉栓塞等多种肢体缺血性疾病,病种的概念比较模糊,借助现代医学的研究结论,可以实现中医学的细化研究,针对性强,从而提高中医学辨病、辨证的水平,以及中医临床疗效。
诊 断
    该病的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症状,明确的发病年龄,病史及肢体远端缺血的体征,比如动脉搏动减弱、消失等,应考虑该病。可以做相应的试验与检查:
    1.肢体抬高下垂试验:患者平卧,患肢抬高45度,持续3分钟,观察足部皮肤色泽变化,然后让患者坐起,下肢垂于床旁,观察肤色变化,若抬高后足趾和足底皮肤呈苍白色或蜡黄色,下垂后足部皮肤为潮红或出现斑块状发绀时,称为阳性结果。
    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探查血管形态以及内膜斑块的位置与厚度等,明确病变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还可以为血管外科手术治疗提供指导。
    3.阶段性肢体血压测定与测压运动试验:测定肢体不同平面的血压以判断动脉的通畅程度、狭窄、闭塞的部位。正常上肢比下肢血压低20毫米汞柱~3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对称两侧肢体血压差>20毫米汞柱,则低血压侧近心端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
    踝/肱指数(ABI):是下肢阶段性测压的指标,ABI≥1.0,正常,ABl<0.8,可出现间歇性跛行,ABI<0.4,可出现静息痛;踝动脉血压<30毫米汞柱,预后不良,很快出现静息痛,溃疡或肢端坏疽。趾血压正常>60%踝血压。
    平板运动试验:运动后踝部血压不降低或略微降低(1分钟~5分钟即恢复)为正常。可以让患者在坡度12度的平板车上,以3公里/小时的速度行走,直至出现间歇性跛行或行走5分钟,迅速平卧,测定即时、2分钟、10分钟踝血压值,视下降程度、恢复时间判断病变程度,此方法可以检查出潜在病变。
    以上这些指标,对于临床中判断是否存在肢体动脉缺血、缺血的程度、部位以及预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掌握并运用,以补中医四诊的不足。
    4.无创或微创的磁共振(MRA)、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CTA):可以作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首选检查方法;DSA(数字减影技术)是有创的血管造影检查,血管显影分辨率高,是血管检查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动脉硬化性闭塞症DSA的典型特征为病变动脉钙化严重,血管迂曲、拉伸,可见血管腔内“虫蛀状”弥漫性、不规则狭窄或节段性闭塞,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变血管狭窄、闭塞,受累于血管之间的血管壁光滑平整的表现明显不同。
鉴 别
    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中青年男性,嗜烟史,受寒冷潮湿史,病变累及四肢中小动静脉,虽然TAO也多见于下肢,但累及上肢动脉的远较ASO多见,发生肢端坏疽的概率也比ASO高得多。
    2.动脉栓塞典型的“5P”征:突发剧烈下肢疼痛(Pain);患肢皮肤苍白(Pallor)、厥冷;栓塞部位远端动脉搏动消失,即无脉(Pulselessness);肢体远端感觉异常(Paresthesia);患肢麻痹,肌力减退,足下垂,即运动障碍(Paralysis)。
    3.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无脉症:多见于青年女性,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重要分支,是病因不明的非特异性多发性、慢性血管内膜炎症,累及下肢可出现缺血,但静息痛、溃疡、坏疽很少见。
    4.椎管狭窄:可出现神经性间歇性跛行,但无肢体动脉缺血性表现,动脉搏动是正常的。
    5.膝关节或髋关节炎:行走时腿部疼痛,休息后也不能缓解,与间歇性跛行不同,下肢动脉的搏动正常。
    6.雷诺现象:30岁以下女性多见,肢端阵发性动脉痉挛,手指、脚趾皮肤颜色苍白、发绀、潮红交替出现,寒冷、情绪激动可诱发症状出现,远端动脉搏动正常,很少发生坏疽。
    以上是西医对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基本认识。病程的临床分期、诊断与鉴别,属于辨病内容。崔公让认为,作为现代中医,要与时俱进,不了解现代医学及其进展会失去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的机会,但辨病必须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西医对把握病程,判断预后,辨析病种意义重大,但当前的现实是,无论现代医学辨病手段多么精良,都不能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因此,作为中医,还必须熟练掌握运用中医四诊搜集病例资料的基本技能,运用阴阳五行、四诊八纲、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三焦六经及专科辨证方法的思维模式,才能真正应用中医正确施治,解决临床问题。这是临证不容忽视的。
    西医防治概述: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现代医学治疗包括一级预防、二级预防、非手术疗法、手术疗法。预防包括适度锻炼,特别是步行,严格戒烟、限酒,足部保护,避免损伤,药物主要是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比如他汀类药物;抗凝类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奥扎格雷等;改善循环类药物,如丁咯地尔、前列地尔等,到目前为止,尚无任何一种药物能治疗动脉硬化,因此药物治疗的作用十分有限。手术疗法,重建血供,是挽救濒危肢体的有效手段,但受手术条件、身体条件、病情条件等限制,多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腔内动脉支架等,是药物治疗的补充。
    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中医中药防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为开端,根据血瘀证、“异病同治”的指导理论,不断总结经验,以证带病。到了20世纪70年代时,便已经发展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所有领域。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指导老师是崔公让)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