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四版:卫生文化
 上一版     
行为自有“烙印”
面对疫情,人人都是一座“雄关”
小麦又黄梢
灿烂笑容的背后
《送瘟神》 赵勇军/书
病房里的“特殊生日”
1
11 1 2020年5月30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行为自有“烙印”
 

——读《乡土中国》有感
本报记者 常 娟

  一些书评很难写,尤其是那种用精简的文字论述丰富内容的书,你会发现书里的每一个章节、每一段文字都值得细细揣摩,“拿”出来都可以好好说道说道。想把全书都说清楚很难,也许会写一个连载出来;倘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又不甘心。干脆不写笔记,只谈感受好了。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以下简称费老)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既是一本只有90多页正文的“小书”,又是一本有70多年历史的“老书”。这本书虽然内容少,但是“五脏俱全”。全书由14篇连载的文章集合而成,却没有当下文集式书刊的逻辑混乱的现象,反而逻辑清晰、文字流畅,前后文章一脉相承,先总后分,逐渐深入,将“乡土”二字论述透彻。
    “乡土”是贯穿全书的主线。之所以这么说,不仅因为书名叫“乡土中国”,也不仅因为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还是因为整篇内容都是对 “乡土”二字的诠释。
    字典对“乡土”的解释是“家乡的土地”,常用来借指“家乡、民俗”。不管是家乡还是民俗,对我们来说都是注定的,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费老拿来描述彼时的中国基层——剧烈变动中那不变的绝大部分。
    在我看来,费老在此基础上又延伸了一步,把“乡土”二字分开了,分别代指“乡村”和“土气”,前者划清范围,后者说明特点。因此,“乡土中国”也可以说成“满是土气的中国乡村”。
    不是所有土地都有“土气”,它必须足够肥沃和平整,人们才能在上面耕种农作物,才能定居,于是一代代生于斯,长于斯,乃至死于斯的老农出现又消失。这样,土气才能逐渐积累出来。文中写有“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半身插入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产生的,直接依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在土地上的”文字。
    说一个人“土气”,往往连带着说他没见过世面、保守传统、执拗拧巴、不合时宜、不懂变通,然后再以“呸,乡巴佬”结尾。不太清楚啥时候“土气”成为一个贬义词,我认为,它反映的是农民直触底层的朴素智慧和实用主义。“土气”是他们在面临自己的社会结构(乡土社会)时,做出的最佳选择。
    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来说,乡土社会是熟悉可靠的;对于每个族群来说,乡土社会从短期来看是周而复始的,从长期来看是不变的。
    费老在本书中创造了很多名词,比如差序格局、长老统治、教化权力、时势权力等。
    我不得不对“差序格局”再强调一次,这种提法实在精彩。如果认可这个提法,我们会发现,很多原来令人不解的现象得到了解释,我们人生历程中有过的拧巴和一些本能的坏行为也找到了根源。
    “差序格局”是费老为了区别于西方的“团体格局”而提出的。因为我们传统的社会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波纹。每个人都是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而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街坊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却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势力大小而定。有势力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附近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对世态炎凉有特殊感触,正因为存在这富于伸缩性的社会圈子,人们才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因为写作的年代,书中的一些用词逻辑和现在有一些不同,但得益于费老的文字功底深厚,也可能其在写作时有意口语化,所以读起来并没有难度。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感觉:某处用词开始觉得似乎不妥,仔细琢磨后又发现其比较妥帖。于是,有一种收获感,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该书内容短小而丰富,经典而常新,我所看过的书中有此特点的还有一本书,名叫《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我觉得很有必要把这两本书买回家,收藏起来。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