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协同诊疗应优势互补 □娄玉钤
中西医的差别在于中医学的世界观是“元气论”,方法论是“取象比类”;西医学的世界观是“原子论”,方法论是“还原法”。这决定了中医学必然走向宏观,主要通过“象思维-疗效”反复探讨与临床实践探索物质的运动规律和相互关系;西医学必然走向微观,并主要依靠实验室基础研究探索物质的精细结构、成分和功能,由此而形成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诊疗方法和学科特征。 中西医各有优势,两者认识到的都只是复杂多维人体的一部分,无论中医中医,追求的目标都是治疗效果。同时,中西医还有许多相同之处,尤其在临床上更加明显。因此,中西医各有长短,应优势互补,协同诊疗,造福更多群众。
中西医认识病理方法不同
不同的研究方法形成不同的成果,但都有限。中医以肉眼所见为基础,通过取象比类法重点研究脏腑等全身组织的功能及相互关系,建立了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对保障人类的健康做出卓越贡献。比如“肺与大肠相表里”,将全身联系在一起的经络系统,2000多年来已被无数次临床实践证明了它的真实存在和实用性。西医学借用现代仪器设备将人体一步步分割,发现了组成复杂人体的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建立了“一切细胞来源于细胞”的细胞学说,确定了细胞的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为人类的健康做出巨大贡献。很多贡献也是中医学使用取象比类法所不可能实现的。应该说,基于不同的世界观,中西医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论,都取得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西医都研究了人体的一个方面,且都采用了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研究方法(又会丢失不少信息)。因此,中西医在复杂的人体面前,认知确实很有限!然而,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认知有局限。 由于还原分析法主要是对物质世界微观实物的清晰描述,取象比类法主要是对物质世界的宏观感悟得到的运动规律和相互关系,使中西医有了以下不同特征。 西医的还原分析法“看到”的世界或物质是可以在大脑中直接、瞬间呈现图像的,取象比类法“得到”的世界或物质运动规律和关系是需要一个感悟过程后,才慢慢在大脑中“成像”的。因此,学西医直观、清晰;学中医必须感悟、模糊。因此,学好中医需要有很高的悟性。从思维方式来看是同样的道理,西医对孤立性、静止性事物采用的是单因素的线性思维,中医对整体性、动态变化性事物采用复杂多因素的系统思维。线性思维与系统思维的难易程度相差甚大。 近代,西医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取得高速发展,但是找到事物运动规律和相互关系是一个非常难、非常漫长的过程,而对一个“实体”的清晰描述相对来说容易得多。 西医的结果可证实、可量化、可重复。西医追求的是整体被分割后得到的“微观实物”或“靶点”,中医追求的是活着的整体状态下的抽象规律。“微观实物”能被证实、能被量化,抽象规律难以像微观实物一样被证实、被量化。整体中的局部在限制可变因素的条件下,得到的“微观实物”易被重复,故西医“可重复”的是“微观实物”。中医是研究活着的自然状态下恒动的整体“运动”规律。规律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却是客观存在的,并反复起作用,故中医也“可重复”,重复的是“规律”而不是“微观实物”。比如东汉时期的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有六经辨证规律。千百年来,伤寒患者(现代称为各种病毒引起的流感)的基本表现为初起头痛、发热、恶寒、咳嗽、气喘等,并发症为肺炎、脑炎、肠炎等。中医并不清楚是何种病毒引起的流感,但只要根据证候表现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辨证治疗,单独使用中药(没有严重并发症时)就普遍有效,完全具有可重复性。这就是规律与疗效的关系,彰显了规律的伟大。西医将复杂的人体分割为简单的部分进行研究,故很多内容可以建立线性的统一标准。中西医在很多方面恰恰是能够互补的,应携手探索生命中的未知。笔者认为,关系“统筹”数据,数据“支撑”关系,可成为中西医结合的方向。只有经长期临床检验才能确定其正确性、合理性,医学的目的是疗效,所以疗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西医各有长短 应优势互补
中西医在解决临床问题时存在以下差异。 一是诊断。中医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收集到的各种信息,通过象思维来判断整体的阴阳、正邪等情况,成本低、无创伤。西医通过检测仪器设备,寻找具体的“可见”的病因、病位等靶点,成本高,多有创伤。西医可实证(如病因、病位),对实证的内容可量化,而且必须量化才能为治疗决策提供充分依据;中医有一些内容也可实证(如四诊所见),但对实证的内容难以量化。 二是治疗理念。人类本来的状态——自然!中医像敬畏至高无上的大自然一样敬畏人体,像相信大自然具有无比强大的保持自身平衡能力一样,相信人体也具有巨大的自我适应、调节、修复等抗病能力。中医重视恢复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治疗只是帮助人体恢复健康。因此,中医把“人”看得很重!西医相信人体是由无数的“基本粒子”组成的,疾病有靶点,且广泛应用靶向疗法。因此,西医把“病”看得很重!中医精于“道法自然”,西医凸显“改造自然”。中医追求“中和”,西医较多“极端”。因为中医认为“万物同源”“同宗同祖”,万物并存而不相害,万道并行而不相悖,一切以“阴阳平衡”为上,仁心仁术,具有“包容性”。若有邪,也要扶正以祛邪,若使用祛邪药物或方法,也以汗、吐、下等法将邪驱出体外,而不是将其“杀灭”。西医治病必须找到相对应的靶点,然后对靶点进行治疗,以“抗”“杀”为主,具有“对抗性”(对抗靶点的同时难免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从药物分类的名称就可以看出,比如抗风湿药、抗高血压药、抗心律失常药、抗抑郁药、抗肿瘤药等。若发现病原微生物,必以杀灭为目标。近期,新冠肺炎(属中医的疫病)疫情暴发,尽管西医很快就找到病因为新型冠状病毒(靶点),但短期内还没有研发出疫苗和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来解决靶点时,只能依靠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而中医采用“扶正祛邪”治疗理念和方法,提高人体抗病能力与驱邪兼顾,取得了满意疗效。 三是治疗措施。中医在宏观层面上认识世界和人体,用天地都遵循的规律来保障人体健康,用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事物作为治疗措施,即在自然界寻找治疗和保健措施,比如药物、针灸、推拿、拔罐、外敷、刮痧等,丰富多彩,而且很多措施是生活化的或者说可融入生活方式中,在家庭,甚至在田间地头都可以进行。这些药物和措施尊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与自然界的统一性,故往往作用温和,起效较慢,不良反应较少。西医在微观层面上认识世界和人体,多数药物源于化学合成,治疗方法比如手术、介入、放疗、电疗等也离不开人造器械与设备,而且很多措施必须在医院内通过复杂的操作完成,费用高,难融入日常生活。这些药物和措施有明确的靶向性,故往往作用较强,起效较快,但不良反应较多,甚至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 四是优势病种。人体是复杂多维的,数千种疾病也不是单纯的,既有单靶点疾病,又有多靶点疾病,以及无明确靶点疾病。西医主要对单靶点疾病治疗优势明显,中医主要对多靶点、整体性、功能紊乱性疾病治疗优势明显。对一些疾病的不同阶段或者不同方面,中西医各有优势,比如防治新冠肺炎,中西医各有优势阶段和疗法。人体作为具有巨大自我适应、调节、修复等自愈能力的复杂系统,当其发生多靶点、整体性、功能紊乱性疾病时,采用不同的干预措施,只要是有益于其自愈能力恢复的,都会成为有效干预措施;对于单靶点疾病,靶向干预措施才能起效快,疗效好。中西医各有优势病种或优势阶段、优势方面,但都不能包打天下。大家到西医医疗机构看看,就清楚西医的优势是什么;到中医医疗机构看看,就清楚中医的优势是什么。关于医学,疗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鉴于此,可以明确中西医都只认识到人体的一部分真理,且角度不同。 五是治未病。中医对人体的健康状况和某些疾病可以预测,可通过一系列治未病措施提前干预。2000多年来,中医一直根据五运六气来预测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司岁备药”,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在2019年夏天,根据这一理论预言2019年冬至前后并延续到2020年春会有一场瘟疫发生。民间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等。中医理念与预防保健方法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中,理论上看似“高大上”,但方法“接地气”,或者说看似抽象,其实很具体。西医在很多情况下,病未成则无从着手。 综上所述,中西医从理论到诊疗等都深深地打上了属于自己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烙印。总之,医学的目的是保障人类健康,中西医应把精力用在提高治疗效果上。同时,中西医各有长短,应优势互补,协同诊疗,把保障人类健康作为共同的责任和目标。 (作者供职于河南风湿病医院,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娄多峰的学术继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