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浅谈“阳可统阴”学术思想在儿科临床的应用
疫情期间中医医院如何实现持续发展
巩义构建紧密型医共体出成效
他患的真是冠心病吗?
1
11 1 2020年9月29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浅谈“阳可统阴”学术思想在儿科临床的应用
 

浅谈“阳可统阴”学术思想在儿科临床的应用
□郑启仲

   江育仁是我国著名中医儿科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系我国近代中医儿科泰斗级学科带头人之一。20世纪80年代,他提出“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用”的学术观点,推动了小儿脾胃学说理论的发展和治疗方药的创新,影响深远。本文所阐述的内容是笔者学习江老师“阳可统阴”学术思想对温阳法在儿科临床运用的体会。

“阳可统阴”学术思想的形成

   《江苏中医杂志》于1985年第六期发表了江老师《温阳法在儿科临床的运用》一文。在这篇论文中,江老师对小儿的体质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儿科领域中“以清为主”和“以温为主”两大学派的形成及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得出结论。笔者认为,这两种学术观点的焦点,就是对小儿时期体质特点的看法问题,究竟属于阳气偏亢的“纯阳之体”,还是阳既不足、阴又未充的稚阴稚阳体质呢?这里,笔者想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首先,小儿时期是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生长和发育最基础的物质是阴阳气血,生者赖阳以生,长者依阴而长,这是阳生阴长的基本原理。同时,独阳则不生,独阴则不长,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小儿机体的生理是“肉脆、血少、气弱”,乃是历代儿科医家所公认的。气属阳,血属阴,气弱即稚阳,血少即稚阴。因此,小儿的体质特点应是“稚阳稚阴,而非“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纯阳之体”。
    其次,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提出小儿稚阳在疾病转归过程中的影响,再就临床实际情况来看,小儿时期发生的病证,确实是热病比较多。而患病之后,又易化热化火,甚则生风动痰,变化匆忙急迫,这是客观事实,也是小儿发病的普遍规律,笔者认为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最后,从小儿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另一方面来看,小儿患病后往往出现“易寒易热,易实易虚”的病理变化。特别是某些重症病例,比如急惊风在出现高热、抽搐等风火相煽的实热内闭证时,可因正不敌邪而突然出现面色苍白、肢厥汗冷等阳气外越的虚脱证。其寒热虚实的变化,远较成年人更为迅速,这是由于小儿脏腑娇嫩,神气怯弱,生理上未臻成熟,功能活动不够完善的缘故。据此,小儿所患热病最多,不在“体禀纯阳”的阳气有余,而在于“脏腑薄,藩篱疏,易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即“稚阳体,邪易干”的具体反映。
    江老师从《黄帝内经》理论到历代医家论述,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提出小儿并非“阳常有余”,而是稚阳稚阴之体,并形成了“阳可统阴”的重要学术思想。同时,“小儿在病理上所表现的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也是随着年龄增长而转归的。阴与阳虽然是不同的属性,但又是互根的。所以阴之滋生,必赖阳气之煦化;阳可以统阴,而阴则不能统阳。这是我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对某些温病的辨证和运用温阳药物的理论指导,也是临床的实际体会。

“阳可统阴”学术思想在临床中的应用

   在“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治病主清占主导地位的儿科学发展过程中,江老师在厘清小儿纯阳的基础上,提出了“阳可统阴”的学术思想,在儿科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转眼之间,30多年过去了,笔者在儿科临床中学习江老师这一学术思想,运用温阳法治疗儿科急危重症每起沉疴,现举例说明,与同行研习、探讨。
    病案,桂枝加附子汤治汗过伤阳。魏某,男,2岁4个月,第一胎,混合喂养,原阳县人。2011年4月2日初诊。一诊,主诉:发热4天,汗出不止2天。患儿于4天前因发热在当地被诊断为感冒,治疗(用药不详)2天,发热退而汗出不止,体温35摄氏度,胸背冷汗自溢,四肢发凉而求诊。诊见:神清,倦卧,恶风,唇白,额头、胸腹、背部冷汗,四肢发凉,小便少,大便稀。舌质淡,苔白水滑,脉浮大无力。中医诊断其为漏汗,辨证其为汗过伤阳,卫阳不固。治宜温护阳气,固表止汗。方选桂枝加附子汤。处方:桂枝6克,白芍6克,干姜6克,制附子6克,大枣3枚,炙甘草6克。中药配方颗粒,1剂,频服之。二诊(2011年4月3日):恶风已除,汗出明显减少,四肢转温,脉已转平缓。守法再调。处方:桂枝6克,白芍6克,生姜6克,大枣6克,制附子6克,黄芪10克,炙甘草3克,2剂,每天1剂,药尽诸证平复而愈。
    按:小儿脏腑娇嫩,患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该患儿因感冒发热应用发汗药物过多而致漏汗不止。《伤寒论》第20条有“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的文字记载。笔者遵照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之治疗法则,用桂枝加附子汤,生姜改为干姜,旨在加强温阳之功效。患儿服用1剂药后,阳复肢温,守法调治,加黄芪一味药,调理3天而愈。

诊疗思路与体会

   江老师的“阳可统阴”的学术思想是应用温阳法治疗儿科阳虚病证的理论基础。笔者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认为正确认识“纯阳”是应用温阳法治疗儿科阳虚病证的关键,过用寒凉药物是导致小儿阳虚证的医源性原因之一,值得同道研究。笔者认为,温阳法治疗小儿阳虚诸证,疗效确切,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需要在儿科大力推广应用。同时,应用温阳法治疗儿科急危重症是一项重大课题,亟待中医同道深入研究和加强。
    (作者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特聘专家,是第三批、第四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