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找到腹水元凶:恶性间皮瘤 □谢甲贝
前段时间,病房里来了一位60多岁的先生,他的肚子如同怀孕六七个月的女人一样大,活动有点儿不方便。 老先生说,他3个月前出现腹胀,刚开始很轻微,没有当回事,吃完饭腹胀更明显,没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黑便,也没有泛酸、咳嗽、咯痰、胸闷及发热等症状。2周前,他腹胀逐渐加重,胀得太难受了,这才去当地医院做检查:胃镜检查结果提示胃溃疡;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息肉;腹部B超检查结果提示腹水、布-加综合征可能。 随后,我给他做体格检查,发现除了膨隆外,腹部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触诊不满意,Murphy sign(墨菲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阳性,心肺系统无特殊异常。对于这个没有什么特征的患者,治疗该从哪儿入手呢? 我按照梁宝松主任有关腹胀的诊疗思路,对该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按通俗的话讲就是7个字:“水胀、气胀、肿块胀”。具体需要考虑:1.消化道内有积气/积液,如胃肠道梗阻、消化吸收不良;2.腹腔内有过多积气/积液,如消化道穿孔、腹腔积液、腹腔镜术后气腹;3.实质性脏器体积增大,如肝脾肿大、腹腔囊实性肿物;4.功能性胃肠病(例如功能性腹胀)和全身性疾病累及胃肠道。结合此病人的病史特点、院外检查及体格检查结果,我认为患者的腹胀主要为水胀(腹水所致)。围绕腹水的发生原因,我们又有一系列诊疗思路:是否为心源性、肝源性、肾源性腹水,或全身性疾病及腹膜疾病等引起。此患者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病史,3个月前还好好的,无眼睑及双下肢水肿,既往也无肝病病史,有些疾病(例如心肾系统疾病)可逐步排除。结合患者入院时的资料,初步诊断应考虑些什么呢?是患者在当地医院做彩超时结果提示的布-加综合征吗?是消化道肿瘤吗?这个病人除了腹腔积液,其他症状都没有,不太像布-加综合征。消化道肿瘤呢?一般恶性肿瘤患者出现腹水,都伴随着恶病质状态,体重会有所减轻。而此患者食欲尚可,体重无减轻。会不会是结核病呢?不能排除。这时,我们需要借助实验室、影像学等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血、尿、便三大功能基本正常;肝功能检查除白蛋白(为37.4~39.2克/升)稍低外,其余均正常;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均正常;肿瘤标志物在正常参考值范围;结核感染特异性T细胞检测(TB-SPOT)结果为阴性。因为外院彩超检查结果提示布-加综合征可能,我们也进行了彩超复查,结果提示:1.三尖瓣轻度反流;2.左心室功能减退;3.肝脏体积稍小;4.腹盆腔有大量积液,未发现肝脏及下腔血管异常。后来,患者又做了腹部CT(全腹+盆腔增强+肝脏血管成像),结果提示:下腔静脉肝段近第二肝门处变窄,肝右静脉稍纤细;2.肝脏体积缩小,肝尾状叶小囊肿;3.双肾多发性囊肿;4.腹盆腔有积液。到底有没有不典型的布-加综合征呢?我们请血管外科医生会诊。大家认为,下腔静脉阶段性狭窄,估计是肝硬化IVC(下腔静脉)受压所致,肝静脉通畅,不符合布-加综合征表现。虽然患者的肝脏形态稍小,但是肝功能基本正常,脾脏也不大,也没有侧支循环形成,不太像肝硬化腹水的表现。影像学及常规生化检查仍不能明确原因。患者腹胀明显,抽取腹水,既可以缓解患者的腹胀症状,也可以进一步明确腹水性质。于是和病人沟通后,我们进行了腹腔穿刺(两次),发现患者的腹水呈淡黄色,肉眼看尚清亮;腹水常规检查结果提示:白细胞232×106/升,多核细胞数40%,单核细胞数60%;李凡他试验阳性;腹水生化检查结果提示:白蛋白30.6克/升。综合上述情况,我们考虑为渗出液。门脉高压性腹水(SAAG>11)常见于肝硬化、布-加综合征、心源性腹腔积液、酒精性肝炎等;非门脉高压性腹水(SAAG<11)常见于腹盆腔恶性肿瘤、结核性腹膜炎、肾病综合征、感染、胆胰源性腹水等。此患者为非门脉高压性腹水, 对非门脉高压性腹水而言,病理诊断最为关键。我们也同时留取了腹水病理学标本,但腹水病理检查往往阳性率低,需要反复送检。如果仍不能明确诊断,我们还有腹水原因待查的“撒手锏”——外科剖腹探查。好在此时从患者病理脱落细胞中找到了恶性细胞,最终免疫组化结果提示:腹膜来源的恶性间皮瘤。 回顾整个诊疗过程,我们从腹胀常见的病因分析开来,按腹水原因待查的临床思路,逐步分析,逐步缩小范围,最终靠病理检查,确诊了这样一个比较少见、诊断起来非常困难的恶性腹膜间皮瘤病例。通过这个案例,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要用正确的临床思维指导工作,要认真询问患者的病史,完善相关检查,经过分析,开具必要的辅助检查项目,最后再结合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甚至进行有创操作(取得病理学证据),做出正确的诊断。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