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暖”褪去“心灵”的“寒” ——党建引领下的“郑州八院惠民经验”梳理 通讯员 舒宝德 文/图


病人康复运动会

慈善项目签约

欢送援鄂医疗队队员

给病人送温暖
 优美的住院环境

西区新院效果图
洗澡、理发、剪指甲,换上干净的棉衣、棉裤……11月30日晚上10时30分,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以下简称郑州八院)慈善惠民病区,护士长吕文佳为社会流浪乞讨“三无”精神病人妮妮梳妆打扮后,半个钟头前送来的衣衫褴褛,发如乱草,面色苍白,表情呆滞的她,已判若两人。今年入冬以来,1个多月内,像妮妮这样的流浪、特殊病人,该病区就收治救助27人。 自2011年初在原来八病区的基础上扩建更名筹建慈善惠民病区以来,截至2020年5月30日,单就“呵护心灵·一路同行”贫困精神病人救助慈善项目一项,9年间就救助3815人次,救助金额高达1439.5976万元。每一年,医院都会提前储备相应的过冬物资,增派医务人员,发动全院职工捐钱捐物。 “多办一些患者及家属牵肠挂肚的实事,多解决一些流浪及贫困精神病人的救治问题,要让患者和家属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党’的温暖。”郑州八院院长霍顺利的话给出了清晰定位。
抓重点 不忘初心争朝夕
近年来,郑州八院立足长远之策,行惠民之举。全院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深化医改为主线,突出“科技兴院、人才立院、质量建院、管理强院”的发展策略。 同时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拉一把,好起来”的公益性原则,力求更多的贫困、社会流浪乞讨精神病人获得救治。 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门诊就诊人数11.26万人次,同比增长14.59%;2018年,全年门诊就诊人数19.24万人次,同比增长26.47%;2019年,全年门诊就诊人数24.9万人次,同比增长29.63%。不断跃升的门诊就诊数字,持续刷新医院的口碑传播效应。 与此同时,该院西区新院建设项目即将完成装修投入使用。届时,这一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的西区新院,将再一次见证郑州八院的发展步伐。 光阴似箭,只争朝夕。2009年,西区新院项目被列入“中央投资的精神卫生项目”,成为郑州八院惠民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当年的故事。 早在2006年,以院长霍顺利为首的新一任领导班子组建。就当时医院的整体实力而言,可谓是人才匮乏,设备短缺,技术水平亟待提升。 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破解人才梯队建设等关键性难题,转型升级走高质量品牌发展之路,又该怎样找准定位、做好决策,招贤纳士开拓未来?这如同在砂石荒山上种果树,操作难、不好办。 “从‘软实力’来看,没有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拿‘硬件’来讲,没有好的设施设备、环境,患者就医的体验感就好不到哪去。”霍顺利直言,“我们单位虽小,但它连着社会民生。要求每一位职工都要做‘有心’的人,用心体察患者的饥饱冷暖,耐心倾听家属的呼声和意见,秉承‘厚德、精医、博爱、惠民’的办院精神,培养科研能力,把握学科优势、创造特色学科、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及服务能力,消除患者病痛。”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单就西区新院建设来说,2019年,计划完成主体工程内部装修、设备安装、院内绿化等配套工作。但受大气污染管控等因素的影响,实际施工不足6个月,门诊医技楼、封闭病房楼等主体工程完成,室内墙地砖铺设仅完成80%等,难点除了建设进度等问题,其后续的设备调试、科室组建、人才梯队的搭建、管理新举措等也是一大难题。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霍顺利看来,“作为一名管理者,要敢于正视问题、用心解决问题,更要善于发现问题。”为此,他带领全院职工,坚持问题导向,按照“改体制、建机制、优秩序、控费用、强考核”的思路,以狠抓整改落实为驱动,以创新思维为引领,推行“质量控制、成本核算、综合考核、绩效分配”的管理方案,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行后勤社会化管理等。 通过开展“亮出形象正党风、医德建设争先锋”活动,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举办“道德讲堂”和“文化讲堂”,用身边人、身边事来教育引导职工,创办院报、谱写院歌、设计院徽等,以文化凝聚人心、增强向心力;注重特色医院品质,追求特色专科品牌,实行二级分科,添设备、建门诊,探索形成了“不定编制、不定级别、内外一体化”的人才管理模式。
攻难点 多头并进提质量
安徽的李女士,在北京等地求医半年无果。在郑州八院,主任医师孔德荣诊断后,停止患者之前用药,按抑郁症治疗,家属起初心存疑虑,调整用药12天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如今李女士已恢复正常工作还生下了二宝。 “引发精神疾病的因素以及表现症状极为复杂,精准诊断治疗就像是一场高考,很难,医生需要有解决难题的真本事。”事实上,要提升医疗质量,人才队伍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引进人才,需要吸引力;留住人才,需要凝聚力。霍顺利坦言,这些要求对当时的郑州八院来说,显然先天条件不足。 为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医院领导班子采取“内请讲学、外送培训”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技术人才的作用,结合科室特点择优扶强,营造“比、学、赶、帮”的浓厚氛围,邀请国内知名精神科和心理治疗专家来医院讲学做培训。 整合门诊资源,有针对性地开设了中西医结合科、儿童青少年心理科、抑郁症科、老年精神科、心境(情感)障碍科、心身医学科等特色专科门诊;成立心理健康体检中心和心理咨询治疗中心。成立心境障碍小组、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及重性精神疾病小组、器质性精神障碍小组及成人内科疾病小组等,形成了优化学科亚专业结构的“精准诊疗”专科特色。 如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及重性精神疾病小组,在诊疗中,运用中德家庭治疗、中美认知行为治疗、中法精神分析等手段,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治疗。患者适合哪种治疗手段,用什么方法,效果咋样?存在啥问题?下一步咋办?小组医务人员会有侧重点地进行阶段行性衔接跟踪回馈,深受社会好评。 在2018年复旦版精神卫生专科机构评价中,郑州八院进入华中地区前10名行列,被中国医师协会评为“强迫症诊疗示范建设基地”,被河南省中医管理局认定为“河南省中医类别医师精神专业业务考核机构”等。2018年,在省会城市133家医院参加的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室间质评活动中,郑州八院综合排名第一名。同年,在河南省疾控岗位练兵和大比武中,海帆与王淑贤代表郑州市获精神卫生专业团体第一名,海帆荣获个人特等奖、王淑贤荣获个人一等奖,两人均被授予“全省疾控工作技能标兵”。
补短板 勇于创新谋长远
“精准诊断带来更精准的治疗,病人满意度升高,同时科研也上来了,科研诊疗教学相长,促使治疗效果更加明显。”霍顺利说,“学科带头人不能光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立足家门口还要两眼盯着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 近年来,郑州八院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的技术支撑作用,先后与法国、美国、加拿大、德国等精神卫生领域发展较快的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和技术层面的合作,并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哈佛医学院联合完成了一系列科研项目。 “大道至简实干为先,科研创新的杠杆总能撬起出乎意料的医学奇迹。”在郑州八院副院长孔德荣看来,临床科研创新是一种理念、一种向上攀登的方法。 比如一根简单的约束带,既要能约束病人,又要能保护不伤害到病人,还要便于快速便捷操作;在约束带的改进创新上,该院几位一线的护理人员,也能做出“文章”来。近几年,该院护理人员就有6人次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项。 2016年,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分别是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合作的《中医“治未病”标准制修订项目》和河南中医药大学合作的《孕期心理应激对子代情志和发育影响的近远期效应及其胎盘调控机制》;2018年,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联合共建项目)“育龄期女性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性激素水平的研究”和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耳穴压豆疗法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对照研究”获批;2019年,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联合共建项目)“首发儿童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同型半胱氨酸研究”申报。 近年来,在核心期刊及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近130篇。《精神分裂症遗传基础与临床》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课题《孕期心理应激对子代情志和发育影响的近远期效应及其胎盘调控机制》入围国家“973项目”。 此外,该院还是郑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新乡医学院、郑州大学护理学院等多所高校的教学实习基地、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培训基地等。
重细节 换位思考送温暖
8月16日凌晨30分,柳林地铁口附近有一衣着不整、浑身脏臭的女子躺在路上拦车,行为异常,说话含糊不清,无法核实身份信息,出警民警怀疑有精神问题,遂将其送至郑州八院。 入院后病人生活不能自理,吃饭得护士一口一口地喂,大小便不能控制,说拉就拉。护理人员最多一天给病人换5次衣服及清洗。病人情绪不稳定,违拗,偶尔冲动打人,不配合治疗。后经精心护理,病情逐渐好转。 在八病区,每一个案例都存在着不一样的棘手问题。2月8日,29岁男性患者闫某,拒绝戴口罩,将家里房子点燃,由警察及家人协助送入;2月11日,49岁的女性患者张某,在家不吃不喝、易激惹、疑有人害自己,将邻居家玻璃砸碎,该院医生上门协助接入治疗时,对医生和护士又抓又咬;3月9日,被郑州市民警及120救护车送入医院的一位流浪患者,曾一天7次尿裤子…… 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患者的康复,就藏在医务人员默默无闻的汗水之中。既要治得好,还得注重人文关怀,要让服务过程的每一个瞬间都暖心。”霍顺利说,由于精神病人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与常人不一样,不能正确主诉,需要护士在工作中有足够的敏锐力,细心观察病人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切实帮助患者解决问题,避免危险行为发生。“所有医务人员操着‘妈妈心’,一天24小时枕戈待旦。” “维护患者安全,保证职工安全是基础,人防、物防、技术防控都必须到位。”郑州八院主管后勤的副院长樊向涛说,围绕医疗安全、护理安全、用药安全、消防安全等安全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医务科、护理部、总务科、保卫科和膳食科等相关科室定期对分管工作进行检查。此外,安装了智慧用电、智能消防系统,每个诊室配备安全坐垫、防割手套,病区、门诊配有金属监测探测器,一键报警器等。 门诊实行一站式服务,开通网络、电话、微信等预约挂号。提供有健脾、清热利咽的茶饮,增加流动导医人员。建立了重性精神疾病及传染病监测上报系统,新增门诊自助系统,就诊患者可以自助办理就诊卡、自助挂号、充值缴费、报告打印等。 2017年7月底,又挂牌成立郑州市首家“医务社会工作部”。社工个案《阳光一直在——一位产后抑郁女性的希望重拾之路》入选郑州市社会工作服务十佳案例,医务社会工作实践与探索经验被国家民政部肯定和推广。
尚善行 聚焦难点惠民生
如何让社会流浪乞讨及贫困精神疾病患者有病可医?当谈及一些精神疾病患者曾因没钱医治,流浪社会、或长期关锁在家这一现状及话题时,霍顺利满眼的关切,掷地有声:“一定要有专门的收治病区,在寒冷的冬日里、炎热的盛夏里,护好他们的周全,并让他们得到救治。” 可建病区、病人用药、吃喝拉撒等,资金是重要支撑。问题是,钱从哪里来?这如同逆着急风走上坡路。 “心有所向,虽远必达”。霍顺利带领医院领导班子聚焦“急、难、愁、盼”等实际问题,积极探索慈善救助模式,用“爱的”杠杆撬开了这一救治难题。 2011年1月1日,郑州八院携手郑州市慈善总会成立了“呵护心灵·一路同行”贫困家庭精神病患者慈善救助项目。凡具有郑州市户籍,持有低保、低收入和贫困证明的贫困家庭精神疾病患者,每年可享受5000元的住院救助金。接着,一鼓作气,2013年,“关爱贫困学子·相伴健康成长”之“心灵氧吧”慈善项目到位。该项目至2016年结束,共救助280人次,救助金额69.0544万元。2016年,医院又捐款30万元设立了“心灵家苑”慈善救助基金,对住院贫困病人及困难职工进行帮扶,2017年至2020年,又新注资260万元。 2009年12月,郑州八院建立了爱心1元捐救助基金,并将每月的8日作为固定爱心日,开展“为困难病人送温暖”捐助活动,10余年来,这项爱心接力赛已累计捐款78万元。 今年疫情阻击战期间,全院职工在思想行动上“绷紧弦”,抽调5名医疗队员作为河南省第十五批援鄂心理医疗队队员奔赴武汉。并第一时间开通了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组建应急医疗志愿者团队,启动防控应急方案,做到防控有力度,服务有温度。 这一系列标志性、关键性的措施落地生根,破解了精神病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并在健康扶贫的生动实践中找到了医院发展的突破口。“第七届中华慈善奖(我国在慈善领域的政府最高奖项)”“全国惠民工作示范医院”“省级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惠民医院”“省一级福利机构”“河南精神卫生示范专科医院”“河南省最具创新力院长”“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也接踵而至。 荣誉承载过去,开拓旨在未来。 过去十年、五年都只是一个逗号。未来,郑州八院必将会以崭新的身姿,跻身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精神专科医院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