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 个体化选择瓣膜
本报讯 (记者史 尧)1月19日,记者从华中阜外医院了解到,该院结构性心脏病专家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为一名72岁患有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进行了瓣膜评估和选择,预测了术后瓣周漏和传导阻滞风险,并通过3D打印技术,成功为患者实施了TAVR(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 患者因为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已经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辗转多家医院就诊均被告知只能保守治疗。华中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病区副主任韩宇接诊后,把患者的CT检查影像资料输入计算机,利用软件计算出瓣膜尺寸,并对瓣周漏及传导阻滞风险进行分析。 经过一系列运算,计算机确定了规格为29毫米的瓣膜支架最适合患者。随后,韩宇操作鼠标,把瓣膜支架放置到指定位置。结果显示,该支架大小合适,没有一点瓣周漏,也没有传导阻滞风险。 获取关键数据后,韩宇利用3D打印技术,把患者的主动脉瓣制成模型,用实物支架进行反复操作,直到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因为患者病情危重、并发症多,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韩宇还在手术室里、在射线下进行了演练,确定了最佳手术方案。 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术后4小时患者就摆脱了呼吸机转入普通病房。 “计算机模拟技术、3D打印技术,不但帮助医生选择最适合患者的瓣膜规格,而且还能让医生进行实操练习。这种个性化的手术方案会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最大限度避免并发症。”韩宇说,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评估TAVR手术患者的瓣膜,预测术后瓣周漏和传导阻滞的风险,给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这在华中阜外医院已逐渐成为常态。 此前,一名18岁的女患者接受外科术后肺动脉瓣大量反流,心功能四级,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这被国际公认是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PPVI)的禁忌证。如果置换肺动脉瓣,瓣膜非常容易脱落。韩宇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及3D打印技术,为患者找到了合适的位置及着力点,成功实施了PPVI,突破了所谓的禁忌证,使患者恢复了正常生活。 据了解,韩宇2018年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系统研修了各类心脏瓣膜病的微创介入治疗,回来后一直从事心脏瓣膜病个体化介入治疗的研究。他根据临床实践和科研创新,撰写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等相关新技术文章,近日被国际著名的心血管领域期刊《心血管介入杂志》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