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媛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障碍、呼吸衰竭患者,一般用药物及高流量吸氧很难达到低氧状态,机械通气是帮助患者改善通气状态的有效措施。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有创或者无创通气,护士应配合医生做好通气前的准备工作。机械通气期间,护士做好精准护理,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护理差错。 案例一:患者××,女,57岁,在全身麻醉下行“经腹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患者返回ICU(重症监护室),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护士打开湿化罐调节档位为“1”档,调节呼吸机参数,血气分析结果正常。“1”档位在正常情况下湿化温度在32摄氏度~37摄氏度。随后,护士发现呼吸管路湿化温度过高,管路里水雾过多,积水瓶里积满水,用手触摸湿化罐感到加温异常,温度约60摄氏度,立即关闭湿化罐开关,经过处理后,患者的呼吸道没有出现烧伤现象。 原因分析:此事件属于机器设备失灵现象,护士只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未做到床头情况观察,导致湿化罐异常,未及时发现与处理。 整改措施:对于特级护理的患者,尤其是机械通气患者的各种反应性降低,护士应做到全方位护理,不仅是生命体征观察,还包括气道护理、管道护理等,防止差错事故再次发生。 案例二:患者××,以“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低”为主诉,急诊入住ICU,立即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在机械通气期间,医生通常会使用镇静、镇痛药物,防止患者出现烦躁、人机对抗等情况。医生运用咪达唑仑、丙泊酚等药物会使患者的各种反应性降低。护士在为患者翻身、拍背的过程中,使用爽身粉擦拭背部导致爽身粉内层盖子遗漏在患者的内衣夹层中,下一班护士接班时才发现,未对患者造成损伤。 原因分析:低年资护士工作不熟练,缺乏责任心,用后的物品随手乱放,对危重患者翻身护理操作不熟练。 整改措施:加强低年资护士工作责任心,不断培训,对出现的各种差错及时展开讨论,提出防范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案例三:患者××,58岁,以“呼吸困难、肺部感染”急诊入ICU,立即给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插管深度据门齿有24厘米。第三天,白班护士接班后,发现患者固定插管的胶布松弛,口腔分泌物较多,可听到患者通气时的鼾声,立即请医师查看,发现气管插管向外脱出2厘米,立即给予吸痰,向内插入2厘米,保持插管深度据门齿24厘米,未再听到鼾声。 原因分析:夜班护士频繁吸痰,插管固定处松弛,加上患者无牙齿,口腔分泌物多导致插管脱出,护士发现不及时。 整改措施:1.科室全面培训,对临床常见问题以事件形式向全科护理人员培训;2.加强对护士专业技术培训,尤其是气管插管的护理常规,防止导管滑脱事件发生。 加强人工气道的管理与湿化,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同时做好基础护理,可降低机械通气的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和治疗效果,使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供职于开封市肿瘤医院 指导老师庞 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