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胞高空坠落 他们七小时紧急抢救 本报记者 史 尧 通讯员 李燕杰
“医疗队吗?我们公司一名员工从高处坠落,脑部受重伤,当地医院治不了,求求你们,救救他!”1月18日上午11点,正在驻地检修发电机的中国援赞比亚第22批医疗队队长赵海源突然接到一个紧急求助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名女孩焦急的声音。 赵海源一边安慰一边了解情况,原来一家在赞中资企业的中国工人在施工过程中从15米高处坠落,头部砸在脚手架上,生命垂危。 赵海源立即联系了在赞比亚大学教学医院(UTH)的队员、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宋振,简要告知事情经过,并嘱托宋振报告医院负责人,做好收治危重患者的准备。 此时的宋振已经做了一上午手术,还没有顾上吃午饭,但患者的病情容不得耽误。他紧急联系了UTH神经外科负责人,立即随当地医生前往急诊科。 宋振见到神志不清的同胞后,立刻检查伤情。伤者头面部血肉模糊,颅骨缺失,脑组织外露,出血量大,生命体征不稳定。宋振立即安排输液,为伤者进行头颅CT检查,告知跟随的当地医师,患者病情危重,需要急诊手术治疗。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赞比亚的个人防护物资和专科手术器械缺乏,开展医疗活动时,很多物资都需要自备。宋振立刻向赵海源报告病情,并申请紧急援助。赵海源则立即安排正准备吃饭的队员郭振、郭楠携带防护物资和专科器械支援UTH,还让二人带去了鸡蛋等食品作为宋振的午餐。 进入手术室,做好术前准备,开始手术……宋振第一次切身体会到了赞比亚医师的艰辛。UTH主手术室正在维修,神经外科手术只能在急诊科手术间进行,去除颅骨最常用的线锯没有导板,止血用的双极电凝无法通电,只能靠压迫和缝合止血。手术过程困难重重,在国内原本只需两三个小时的手术持续了将近7小时才完成。安排好患者后续治疗后,已经晚上9点多,宋振这才独自驾车返回了医疗队驻地。 第二天早上,宋振又早早赶到医院,查看患者情况。患者神志清楚,能够睁开双眼。宋振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后续的治疗依然很有挑战性,宋振每天都会到医院看望患者,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目前,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已脱离生命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