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两用中 知行合一 是中医将东方哲学融入临床的体现 □张 榜
崔公让是首届全国名中医、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和周围血管病专家。他对糖尿病足病、四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痛风等病的诊治有较深造诣。他认为,在理法方药施治中,阴阳五行、辨证论治是中医将东方哲学充分应用的体现;在诊疗疾病时,首先要察色按脉,先辨阴阳,同时还要结合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等方法,才能在治疗方面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将两者相结合。 崔老师认为,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结晶,研究中医应首先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以儒家和道家学说最为丰富,儒家的中庸思想对中医学有着深远影响。《阴证略例·序》中有“《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况医乎”的文字记载。
精气神乃生命之源
“精者先天之本”,以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为例,此病的发生与先天基因有关,因基因缺陷再加长期吸烟耗伤肾水、房事过度精血亏损,患者就诊时多面色青黄,四肢微寒,虽多属青壮之年,外表却可见精衰、体败的迹象。崔老师在治疗此病时特别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崔老师反复强调要遵循《黄帝内经》这段经文,在用药时要补精血、壮元阳、充骨气、达血脉,否则脏腑衰弱、脉络不和、病情加重。 气是人体的动力,补气时要注意“阴盛者阳病,阳盛者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法则。中医诊治疾病时,要着重观察患者的神。善诊者察色按脉,区别阴阳、气色、形体的变化,这样才可以把握一个患者的精与气,气色、形体的变化,即是神。临床医生可以通过神的变化,推理其病机演变,并予以合理治疗。
执两用中
执两用中是历代医家将东方哲学融入工作的具体表现。崔老师在继承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到医者生活与医学实践中,特别在医学实践中,执两用中不仅是认识论,还是方法论,是主体思想之一。 《素问·移精变气论》中有“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的文字说明。这对自然物理有切身的体验,所得所悟,朴素而真实。先民的生活体验奠定了古圣先贤的思想基础。自周至秦,中国传统文化文明已经比较成熟。《黄帝内经》就是这一时期的辉煌巨著,它继承了秦汉以前的医学经验积累,结合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文化、哲学、科技成果,形成了中华医学独特完备的医学理论体系。 《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有“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文字记载。这充分明确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强调天、地、人为一体,在这种医学模式指导下,人体必须维持与自然界和谐与平衡,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是最基本的生命规律;同时也认识到了和谐共处是最基本的生存法则。又如“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是说人要生存,还必须维持自身状态的和谐与平衡。只有这两种和谐与平衡的状态维持好了,人才能“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才能健康。人生天地之间是“中”,这种和谐与平衡的状态也是“中”。由此可见“中”的重要作用。 崔老师认为,医学是关于人的科学。现代哲学研究揭示了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3个层面,如果我们以天代表人的自然属性,以地代表人的社会属性,以人代表人的精神属性,我们就可以理解:一切疾病的根源都在于人与自然和(或)与社会和(或)人体自身的不和谐。医学的任务就在于构建这3种属性相互和谐。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重新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其基本精神与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念完全吻合。这样,就为从医者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要求医者既要有“执两”认识和水平,又要有“用中”的技术和能力。 《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崔老师认为,执两用中即是对生态、疾病的认识论,更是济世、疗疾方法论。崔老师提出,医学首先是人学,医学之难精,其中也包含着人学之难,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来破解人类自身的奥秘,但对于医者,各类知识必须为医学目的服务。包括中国传统文化,那是中医成长和发展的土壤;也包括现代西方文化和科技,同样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成果。广泛学习文化、科技、医学知识,兼以体验参悟,才能达到“执两”;了解生病的人的生存状态,和所生疾病的整体形势,进一步参悟、找到防治疾病、回归健康的思路与方法,即是“用中”。在治疗学上,整体把握疾病阴阳、寒热、虚实,做到治疗上不偏不倚,更是执两用中思想深层次体现。所以崔老师时常说,譬如,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坚守中道,既重视脉,又重视血与络;重温通,但不致温燥,时时注意顾脾胃、养阴液等;清创坏疽残端时,更要把握时机,做到去残无损,提出“控制感染,促湿转干,分离坏死,促进愈合”的外科原则,最大限度地保全肢体功能等,都是执两用中这一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崔老师根据执两用中思想,探索出了一套针刺镇痛方法,是在这一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知行合一
崔老师认为,“知”可来源于书本知识、社会承继、自己经验的积累,“知”是“行”的理论基础,“知”必然要表现为“行”,否则就不能算真知。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崔老师将“知行”分为3种情况:一为“蚂蚁”,将知识搬来,单知不行;二为“蜘蛛”,闭门造车,缺乏学习;三为“蜜蜂”,采百花酿自己的蜂蜜。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崔老师时常说:“单知不行,如空中画饼;单行不知,如水中浮萍。”结合这些理论与分析,他主张在医事行为时,中华文化与东方哲学应为根蒂,辨证方法应在承继中有所发挥。他对中医学者提出“承维中华文化,充实中医临床”的思想。
全程防治
崔老师对疾病的全程防治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慎养3个层次的要求。 周围血管病是一组病程长、易反复的疾病,中医必须坚持全程防治思想,既要治病疗疾,又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健康宣传教育,教会患者合理安排日常生活,摒弃不良习惯。只要不是严重的遗传性疾病、意外伤害等,很多疾病都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导致或诱发的,在人体健康方面,生活习惯有时起决定作用。周围血管病也不例外。现代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学研究已证实吸烟、酗酒、高糖高脂饮食等都是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另外,疾病的发生、发展一般都具有渐进性,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极预防是最科学的命题,思想上重视,行为上实行,是未病先防的基本方法。 作为临床工作者,日常工作主要是解决临床问题,即“既病”问题。治病过程中,时时注意传变,对防止疾病发展与反弹可起到事半功倍作用。譬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如果出现湿性坏疽,最容易传变,导致毒邪内陷,所以崔老师提出“控制感染,促湿转干”的处理原则,控制坏疽发展,避免高位截肢和生命危险。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全身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症状缓解的基础一般建立在局部血管的重建,或依赖侧支循环的建立,真正的治愈还在于愈后的慎养。新建立的侧支血管和再通血管,更容易再狭窄,再闭塞,而且后果更严重,所以“慎养”在治疗中显得非常关键。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慎养,贯穿疾病防治的全过程。如上所述,未病之时,做好养生保健,防止疾病发生;发病期间,更应加强整体调养,合理治疗,肢体保护,防止溃破染毒等发生,以利疾病恢复;病愈后,正虚邪弱,应养正祛邪,防止疾病复发。三者结合起来,持之以恒,才能彻底消除疾病困扰,获得健康体魄。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