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执两用中 知行合一
温养法源流及临床应用
弘扬中医文化有助于健康扶贫
1
11 1 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温养法源流及临床应用
 

温养法源流及临床应用
□汪 康

   温法,就是运用具有辛热、温散、补阳作用的药物以及艾灸等治疗寒证的方法,又称“祛寒法”“温里法”,为中医治疗八法之一。养,摄养、保养、调治、调养是也。温养法,是温法(温散、温运、温阳、温补)与调养结合,兼具散寒扶阳、温养气血、温通经脉、温暖调养之效,有温而不燥、温和养护的特点。
理论渊源
    《素问·至真要大论》是有“寒者温之”“治寒以热”的文字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劳者温之”的文字记载。这表明寒邪为六淫邪气之一。在东汉以前,人们认为寒邪是引起疾病的最为重要的原因,所以寒证受到医学家的特别重视,温养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治病的方法离不开汗、吐、下、温、清、和、消、补八法,治疗过程中十分重视扶助人体的阳气。比如:回阳救逆法的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参附汤等;温中祛寒法的理中丸、附子理中汤、桂枝人参汤等;温补心阳法的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等;温胃降逆法的吴茱萸汤、小半夏汤、大半夏汤等;温通寒积法的大黄附子汤等;温肺化饮法的小青龙汤、厚朴麻黄汤、射干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温阳利水法的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等;温中祛寒法的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温阳和营法的桂枝汤、桂枝加人参汤等;温阳解表法的麻黄细辛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等;温阳固涩法的桃花汤等。张仲景书中虽然没有明显提出“温法”一词,但多处提出了与此相似的概念,如“复其阳”“急温之”“当温之”“当温其上、灸之”“当与温药”“当以温药和之”等,即蕴含温养法的思想。此思想是《伤寒论》整个治疗法则中始终贯穿的基本精神,并影响后世许多医家在临床中重视温养法的应用。
中医治痹重温养
    痹病感风寒湿者居多。《素问·痹论》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的文字记载,《素问·举痛论》中有“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的说法,强调风寒邪在痹病发病中的重要性。
    痹病阳虚者居多。《素问·逆调论篇》中有“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的文字记载。由于风湿类疾病偏于寒湿者多,体质偏阳虚者多,是故风湿类疾病治疗重用温养法。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用温阳通痹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用温肾强骨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用温脾通痹汤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用温养气血法治疗肩周炎、颈椎病、雷诺氏症、产后风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属于血虚寒凝者取得良效。
温养法的临床应用
    温养法适用于治疗寒证,凡是疾病的症状具有“寒”的属性的病证,统称寒证,分表寒证、里寒证、实寒证、虚寒证。寒证特点:一是生理机能低下;二是体内的热量不足。
    寒证常见症状 恶寒喜暖,面色苍白,手脚冰冷,关节冷痛,口淡不渴,痰液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迟或紧。其中脉微、肢厥尤其重,因为脉微肢厥是心寒至极,心阳欲脱的表现;筋急、囊缩、寒病筋急即四肢痉挛拘急不能屈伸,囊缩即男子阴囊上缩入腹,此症状为寒证重症。
    寒证治疗方法 温里散寒,适用于寒邪直中脏腑,或阳虚内寒而出现的关节冷痛,身寒肢冷,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润,脉沉迟弱等。代表方为理中汤、吴茱萸汤等。若见腰痛水肿,夜尿频数等脾肾虚寒,阳不化水,水湿泛滥之证,宜用真武汤、济生肾气丸等方。
    温经散寒,适用于寒邪凝常经络,血脉不畅而见的四肢关节冷痛,肤色紫暗,面青舌瘀,脉细而涩等证。代表方选用当归四逆汤等。
    回阳救逆,适用于疾病发展到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而见四肢逆冷,恶寒踡卧,下利清谷,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代表方为四逆汤、参附汤、三附子汤等。
    辨证要点 辨别寒热真假,温养法使用,必须针对寒证,对真热假寒之证必须仔细辨认,以免妄用温热护法,导致病势逆变。
    温养法用于寒证,根据“寒者热之”的治法,从生活起居、饮食、服药等护理均以“温”之护理。
    对阳气衰微患者,在使用回阳球逆法同时,要观察病人神志、面色、汗情、脉象及四肢回湿情况。如服药后,病人汗出,四肢转温,脉渐有力,为阳气来复,病趋好转。反之,汗出不止,厥冷加重,烦躁不安,脉细散等,为病情恶化情况,应积极抢救。
    服药护理 温阳补气药,要文火煎煮,取汁温服,如理中汤、参附汤等;温经祛寒药,需煮沸后再文火煎15分钟~20分钟,再取汁温服,如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等;对真寒假热证,温药入口即吐者,可采用温药凉服,以防呕吐。里寒证中服温中散寒药同时,应注意保暖。对腹痛、呕吐、泄泻较甚者,可采用艾灸中脘穴、关元穴、足三里穴等,对呕吐较剧者,可在服药前服姜汁几滴以止呕。
    饮食调护 宜食用性温的牛肉、羊肉、桂圆等,也可酌用桂皮、姜、葱等调味品,以助药物的温中散寒之功效。忌食生冷瓜果和凉性之食品。
    温养法可能具有以下作用机理:兴奋人体中的各种生理调节代偿功能;激动人体生理调节代偿功能;调节机体自稳调节机制;扶助机体衰弱或衰竭症状等。
    温养法既可治疗常见病,又可治疗疑难杂病,尤其是疑难杂病发展至阳气虚衰时,能果断地采用温阳法治疗,往往可使病情转危为安。可是,在临床上,中医必须要根据病证的不同而分别采用温阳救逆法、温阳通脉法和温阳散寒、袪湿止痛法等。同时,中医既要针对病,又要兼顾证,灵活运用方可取得预期疗效。
 (作者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