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检查 |
|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检查 □张国龙 王 奇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致病根本原因,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如饮酒、劳累、长期服用有肝毒性的药物等,可促进病情的发展。丙型肝炎的病理改变与乙型肝炎极为相似,以肝细胞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 HCV感染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免疫介导和HCV直接损伤两种,病毒因素包括病毒的基因型、复制能力、病毒多肽的免疫原性等。饮酒、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因素对HCV的感染病程也有影响。 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 传播途径 一、血液传播。 1.经输血和血液制品传播。由于抗-HCV存在窗口期、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HCV,因此,无法完全筛出HCV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HCV。 2.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二、性传播。 三、母婴传播。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RNA(是一小的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为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HCV的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四、其他途径。见于15%~30%的散发性丙型肝炎,其传播途径不明。 检 查 一、肝功能。 包括血清ALT(谷丙转氨酶)、血清AST(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胆碱酯酶、碱性磷酸酶、转肽酶等。 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抗HCV。 三、丙肝病毒定量。 血清HCVRNA,了解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 四、影像学。 腹部肝胆脾超声检查了解肝脏有无慢性损伤。必要时进行腹部增强CT或MRI(磁共振成像)检查,以了解病情损伤程度。 五、肝脏瞬时弹性波扫描。 是一种无创检查可用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评估。丙型肝炎患者评估肝脏纤维化程度对于确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六、肝组织活检。 是评估患者肝脏炎症分级与纤维化分期的金标准。 丙型肝炎的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特异性血清学检查。急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抗病毒效果好,90%的患者可获得完全应答而彻底痊愈;慢性丙型肝炎病情相对较乙型肝炎为轻,经标准抗病毒方案治疗,有机会清除病毒获得痊愈;部分患者感染20年~30年后可出现肝硬化或肝癌。 (张国龙为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研究所所长,王奇为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研究所综合室主任,杨须整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