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三版:临床荟萃
 上一版    下一版  
CTO前向技术的应用
癌症病人为什么这么痛?能治疗吗?
对一例原发性震颤病例的分析
非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 哪种方法最佳
1
11 1 2021年3月4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对一例原发性震颤病例的分析
 

对一例原发性震颤病例的分析
□蔡卫卫

几年前,52岁的老张在写字、抓筷子时,手部开始不受控制地出现抖动。慢慢地,老张连喝水、搬运物品等都会受到这不经意的抖动的影响,频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原本热情开朗的老张一下子变得沉默寡言。
    数日前,老张在家属的陪同下来到洛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四门诊就诊。
    经过询问病史及查体,医生认为老张是原发性震颤,就开具了针对性药物阿罗洛尔片。在后续的门诊随访中,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心情也大大好转。
    什么是原发性震颤?
    原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具有遗传倾向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在临床上,部分原发性震颤患者是因为遗传或者基因有问题而发病,有些原发性震颤患者发病原因不明,有的原发性震颤患者在紧张或激动时会表现得更明显一些。
    从危害性上区分,原发性震颤有两种:一是生理性震颤,二是病理性震颤。若为生理性震颤,患者大多病情变化不大,不治疗也行。病理性震颤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慢慢加重,这就要引起患者的重视了,患者要及时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原发性震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人群,但多见于40岁以上者。
    临床医生要掌握原发性震颤的六大特点:
    一、发病原因。
    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受环境因素影响,也正是因为原因不明,治疗起来相对局限。
    二、震颤表现。
    患者通常首先由上肢开始,双侧上肢对称性起病,也可以单侧上肢起病,一旦上肢起病后,常向上发展至头、面、舌、下颌部;累及躯干和双侧下肢者少,仅在病程晚期出现,而且程度比上肢轻,主要为姿势性和动作性震颤,有时因震颤导致发音困难。
    三、家族史。
    30%~50%的原发性震颤患者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可能有相似表现。
    四、发病年龄。
    中老年多见,可呈现双峰特征,即在20岁~30岁和50岁~60岁这两个年龄段多发,很少在少年时发病。
    五、病情进展。
    进展缓慢,大多数为良性病程,但不能自发缓解。通常发病10年~20年后才会因为震颤而无法正常工作与生活。
    六、对酒精的反应。
    饮酒可使大部分患者震颤暂时性明显减少,即使是小剂量乙醇都会产生戏剧性的效果,2小时~4小时后震颤又会再次出现。但对酒精有特征性反应的不一定都是原发性震颤,还可见于肌阵挛性肌张力障碍。
    原发性震颤与帕金森病震颤有何不同?
    帕金森病最常见的症状是静止性震颤,就是在患者安静状态下出现的震颤,一活动就会消失,而且帕金森病患者除了抖动,还有动作变慢,肢体僵硬,严重时会出现姿势不稳。帕金森病有四大症状,简称慢、硬、抖、摔。因此,帕金森病患者不会仅有抖动症状,只有抖动不等于帕金森病。
    原发性震颤最常见的是姿势性震颤和动作性震颤,经常表现为头部抖动或下颌抖动,患者很容易受紧张情绪和劳累影响,往往在做精细动作时出现(如夹菜、倒茶、站立过久等情况下),严重时只要一拿东西就会抖,平息情绪和控制主动意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改善症状。
    如何治疗原发性震颤?
    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一线药物有普萘洛尔、阿罗洛尔、扑米酮;二线药物有加巴喷丁、托吡酯、阿普唑仑、阿替洛尔、索他洛尔、氯硝西泮;三线药物有氯氮平、尼莫地平、A型肉毒毒素等。
    手术治疗:
    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和深部丘脑刺激术(DBS)。
    出现震颤后,患者不要慌,震颤类型众多,并不一定都是帕金森病。如果有症状,患者要及时向神经内科医师求助,以得到及时治疗!
 (作者供职于洛阳市中心医院)

治疗技术
    丘脑毁损术:对于治疗震颤非常有效。80%~90%原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伴发的震颤在手术后完全消失,之后不需要任何处理;肌强直也同样减轻或消失。对于不完全消失和复发病例,应考虑深部丘脑刺激术(DBS)。在双侧震颤时,应该进行双侧DBS或至少一侧DBS,因为双侧丘脑毁损术可能引起构音障碍和痴呆,故不应该采用。
    作为丘脑毁损术的并发症,术后肌张力下降几乎见于所有病例,但呈一过性,患者几乎没感觉。此外,从毁损部位的解剖学位置关系上看,深部的齿状核丘脑束损伤可引起小脑失调,后方影响感觉核则出现感觉障碍,外侧累及内囊可出现瘫痪。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5%,通过准确定位靶点和术中电生理检查,能够避免发生。
    深部丘脑刺激术:主要是将电极植入患者脑内,运用脉冲发生器刺激其大脑深部的某些神经核,纠正异常的大脑电环路,从而减轻这些神经方面的症状。
    与传统手术相比,深部丘脑刺激术具有选择性好、靶点明确、无损伤、可调、可逆转、手术安全、并发症少、双侧可同期手术等优点;与永久性的不可调节和不可逆转的损伤大脑的一些治疗方法不同,这种技术不破坏大脑结构,可以允许今后的进一步治疗;改善病人的运动症状,减少左旋多巴制剂的副作用,提高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并长期维持疗效。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