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医道 □理小龙
时光荏苒,时过境迁,转眼间,我在周口市中医院规培学习已有1年多了。这1年多来,我师从该院中医内科主任刘勤建老师学习,刘老师平时非常注重中医经典的学习,特别是《黄帝内经》。刘老师常常教导我们:“古时候没有电子设备,先人生活中的经验都是一点一滴地刻录到石碑、竹简上的,经过岁月的侵蚀,经久不衰,流传下来就成了经典。医学生要多读经典,吸取经验,尤其是中医,更应注重中医经典的传承。”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著作。在理论上,《黄帝内经》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证”“诊法”“论治“养生学”及“运气学”等。 养生之道——素心常怀静朴理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生有生,大道自有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以平为期,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养生之法亦离不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起病之道——生病起于过用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中的“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四时气候太过,可发病;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过激,可发病;五味过于偏嗜,可发病;形劳、房劳太过,也可致病。无论外感、内伤,发病之因,皆为“过用”。因此,养生的过程,就是避免“过用”的过程。用针、用药,也应适度,而不能太过,过则伤正。 病机之道——病机十九条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病机十九条阐述了疾病发生的机要,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掌握病机就掌握了治病的关键。 治病之道——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本,指阴阳。生理上,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上下内外,这些皆属于阴阳范畴而又可细分阴阳。从病因上看,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分阴阳。在辨证上,中医的八纲辨证首辨阴阳。从病机上看,风寒暑湿燥火、阴虚、阳虚,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从治疗上看,用药的寒热温凉、升降气味;用针的提插补泻及灸法等,皆合阴阳之理。“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方法,是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 防患之道——上工治未病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早期诊治3个方面。反映了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学术思想。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金匮要略》中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在《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结合脏腑五行学说制定的已病防变的治疗措施。 《黄帝内经》中还有很多学说、观点、思想,诸如气、经络、脉诊、治则、针刺、形神一体观等,对后世医学乃至诸多学科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中医之道,道途径,道本源,道内经。 (作者为周口市中医院2019级规培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