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针灸环境可提高疗效 □刘 燕
针灸疗法历经几千年传承而不衰,主要赖于其独特而稳定的临床疗效。而要达到理想的临床疗效,必然要重视针灸治疗过程中每一个影响因素和环节。古代备受推崇且延续至今的“治神守神”理论就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对于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认识并不完全统一,比如医者因素、针灸因素、患者因素、环境因素等,涵盖面比较广泛。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与观察、分析,发现针灸诊室施术环境应是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有被忽视之嫌,且相关研究鲜见。 “治神守神”是针灸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神”作为独特的中医学概念,是人体生命活动表现的集中体现,高度概括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从《黄帝内经》的原文来看,针灸疗法始终强调“治神守神”的重要性,比如《灵枢·本神》记载:“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灵枢·官针》记载:“用针之要,勿忘其神。”这说明一方面医生要治己、守己之神,在针刺操作时,精神内守,凝神体察患者的神色、针刺的微妙变化。比如《灵枢·本神》记载:“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这充分说明医者在临证时,应重视“治”“守”患者的神志,确保患者的内心平静、精力集中、机体自如、筋肉松弛,从而能够细心体会到酸、胀、麻、沉、痛等针感,积极配合医者对其“神”和经气的调动。 “治神守神”是决定针灸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就是在疾病康复过程中,对于医者,治疗前“察神”,针刺时“得神”,得气后“守神”;对于患者,治疗前“定神”,针刺中“安神”,出针后“养神”。比如《针灸大成》中有“定神,谓医与病人各正自己之神,神不定勿刺,神已定可施”“凡下针要病人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亦如之,切不可太忙”的文字记载。针灸“治神守神”须尽力调动医患双方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有利于疾病康复的治疗氛围。 医患心理状态与“治神守神”关系密切 从中医理论“神”的概念分析,其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现代医学意义上人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针灸治疗中的心理因素包括患者对针刺的认知、信心、情绪及个性特征等,以及医者的注意力和精神状态,即“治神守神”与医患心理状态密不可分。据有关学者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通过收集脑中枢激活信号,对48例志愿者观察发现,心理安慰因素在针刺过程中不可或缺,是针刺效应的非特异性效应部分,不同的心理安慰因素对针刺效应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不同。同时,心理安慰因素又是必要的因素之一,针灸能有效治疗心理应激状态、认知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精神疾病和慢性顽固性疼痛等心理疾病躯体化病证就是证明。这与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一致,凸显中医针灸身心双调同治的特殊优势。但有国外部分研究者认为,真实评价针刺疗效应当排除心理因素作用,将针灸简化为单纯的物理机械刺激,这与中医针灸理论不相符。针灸治疗应当是一个身心整体调节的过程,其中不容忽视的“治神守神”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是获取良好针灸疗效的重要因素与保障。 诊室环境对“治神守神”有影响 笔者通过实践、观察认为,为了获得更好的针灸疗效,医者常将辨证、经络诊察、针刺手法等作为重中之重。但对于自己和患者心理状态有很大影响的诊室施术环境,并未意识到而并不重视;或由于客观原因无力改变而被动接受。其实,诊室施术环境对医患心理状态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潜在的主要因素。比如“白衣高血压”现象就是有力的证据,患者在陌生的现代医学风格布置的诊室,会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变化,血压可能与在熟悉的环境下差距颇大,而典型的高血压病就与长期受到环境影响和心理暗示密切相关。 改善针灸环境可提高针灸疗效 目前,针灸临床对疗效的要求越来越高,认同“治神守神”是其关键环节,但对于诊室施术环境重视不够,相关研究鲜见。如果能充分认识到针灸诊室施术环境对患者“治神守神”和心理状态的重要影响,必将促进针灸疗效有所提高。 (作者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