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疏肝、柔肝、平肝的诊疗思路
改善针灸环境可提高疗效
牢记国医大师张磊教诲——
新郑市人民医院
1
11 1 2021年3月1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牢记国医大师张磊教诲——
 

牢记国医大师张磊教诲——
欲做名医 先做明医
□陈召起 王永霞

   笔者有幸成为国医大师张磊的弟子,在侍诊期间,老师常常告诫我们,“欲做名医,须先做明医”,面对患者,自己要先明明白白,不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良医呢?历代医家对此有很多经典阐述,见仁见智,语重心长。《黄帝内经》记载:“大医治国,中医治人,小医治病。”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祈愿“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先贤把“医”与“国”紧密联系起来,可见为医责任之重,要求之高。
    如何才能成为“明医”呢?笔者结合多年临证思考和对名医成才之路的探究,认为欲做“明医”,必须树牢“一个前提”,做到“六个方面”,具备“一个关键”。
树牢“一个前提”就是德为先
    医者仁心,我国历代医学家在从事医疗实践活动过程中,对医德的论述颇多,这些论述散载于他们的著作中,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充分说明医者面对患者时,须秉持“皆如至亲之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之原则。
    做到“六个方面”,即博古今、谙医道、师名家、多临证、参西技、知人事
    博古今。就是要有广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和现代人文素养。中医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离开了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医药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中医对河图洛书、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诸子百家、棋琴书画等都应涉猎。张老师在读私塾时期就做到熟背四书五经,并在书法、乐器、收藏、诗词等方面皆有建树。
    谙医道。就是要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功底,必须下大功夫,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精读甚至熟背《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药对》《明堂流注》等历代医家著作,明白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医理。
    师名家。即师从名师,名师不仅医术精湛,医德更令人敬仰。要做到趁早跟师、长期跟师、真实跟师、专心跟师。学好用好中医诊疗技术,重要的是“有中医思维,当铁杆中医”,张老师曾对徒弟寄语:“医者必须要信中,信中方可大无穷。寻真先立愚公志,拨去浮云见太空。”而跟师,尤其是跟名师,会让初入中医之门的学子少走弯路,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能够促使其对中医药临床疗效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老师的德、行、技、效会更坚定弟子传承中医药的信心。
    多临证。就是学以致用,把从书本、临证中学习到的和感悟到的名医大家的教诲,灵活运用于临床,并转化为自己的诊疗经验。实践出真知,一个好中医至少要临证多年才能有所领悟,有所建树。
    参西技。就是要善于借助现代医学诊疗仪器,使中医四诊更精准。张老师主张衷中参西,中西医结合,但反对中医西化。笔者在侍诊过程中,他多次强调“中医人要信中,中医院要姓中”。信“中”,不是否定“西”,是要求中医人在面对患者时要运用中医思维,按照中医理论体系来四诊合参、辨证施治、遣方用药。现代医疗仪器检查可作为四诊的延伸,检查结果可作为诊疗效果评价参考依据。
    知人事。就是要有社会阅历,了解人情冷暖,洞悉世事百态,通晓饮食居处、七情六欲、居处环境、四时气候等皆可致病,亦可治病。人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做到“天人合一”“见微知著”,方能少失偏颇。
具备“一个关键”
    “一个关键”就是会融通、有悟性,能把所闻、所思、所悟、所用融会贯通,做到“知行合一”。张老师经常教诲弟子要“读懂无字书,开好无药方”。在中医临证中,所遇到患者的体质各异、证候表现多样,个人口述千差万别,医者如不能知常达变、举一反三、灵活变通、执中有权,就无法“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很难在岐黄大路上,做好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工作。中医药是国粹,既然入身其中,就必须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上有博古通今之略,下有经天纬地之才”,才有可能成为“明医”“名医”。
    以上为笔者跟师体悟,一孔之见,不知当否,是以记之,以期与同道共勉。
    (作者分别供职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均是国医大师张磊的入室弟子)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