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 仁心 匠心 ——河科大一附院史素玲的“三心”故事 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谢雅敏 文/图
从护士到专家的路有多远?史素玲说,怀着初心上路,一直走下去,不远! 从来到患者身边到走进患者心里,需要多久?史素玲说,也许是一分钟,可能是两三天,但只要有医者仁心,不难! 从常规护理到特色护理,再到护理创新,如何实现?史素玲说,只要心系患者,就会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认真思考如何做好工作,让患者受益!
近年来,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河科大一附院)和省内外的护理论坛上,该院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护理部总部长史素玲所说的这些话广为流传。 史素玲的同事们纷纷称赞她说,五十七年韶华岁月,三十九载天使征程,她始终秉承初心、仁心、匠心,赓续使命,乘风破浪,奋楫前行,充分彰显着南丁格尔精神和新时代的崇高使命。 危难时刻 冲在前面 “什么是初心?所谓初心,就是在所有的愿望、誓言和梦想当中,离自己本心最近的那颗心!”史素玲说。医务人员的初心,就是救死扶伤,一心为了人民健康。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史素玲又挑起了该院防控护理组组长的重担。她迅速集结全院1800余名护理人员,建立护理应急人力资源库(有117人),组建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的抗疫护理队伍。 在河科大一附院景华院区发热留观病区、开元院区感染科呼吸二病区和三病区,两个院区的意外接触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医务人员隔离区、发热门诊,以及洛阳市应急救治中心建设工地等,时常能看到史素玲忙碌的身影。人力不足,她千方百计调配;护士情绪不稳,她想方设法安抚、疏导;防控物资紧缺,她调动所有资源予以解决;有的人防护知识掌握得不好,她不厌其烦地反复培训。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她手机24小时开机,全力以赴。同时,她还制定并持续优化数十项流程,严抓工作人员防护等关键环节;利用钉钉课堂,完成全体护士防控网络培训;组建爱心天使心理护理团队对工作人员进行心理疏导,累计进行心理疏导141次,接受心理咨询23次。 “她像战士一样冲锋陷阵,哪里需要就到哪里!”河科大一附院景华院区的一位资深护士说。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时,史素玲组建核酸采样团队,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采样流程,为洛阳市及各县(区)相关单位上门采样50多万人次。不仅仅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非典”、手足口病、汶川地震等大型突发公共事件中,她都不惧风险,冲锋在前。 创新管理 热心带教 在中原护理界,史素玲的名字是与许许多多学术兼职联系在一起的。在担任河科大一附院护理部总部长、河科大临床医学院护理学教研室主任的同时,她还在河南省护理学会人文护理专业委员会、护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河南省医院品质管理联合会护理专业委员会,洛阳市护理学会等兼职。 据介绍,作为河科大一附院护理学科的领头人,近年来,史素玲所在的护理部已连续举办18届国际护理管理论坛,主办妇产科护理学术会5次。值得一提的是,第18届国际护理管理论坛采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举办,50余家单位组织护理人员观看直播,浏览量达18万余人次。她组织开展“把抗疫当教材 与祖国共成长”——抗疫英雄与护理学子“面对面”直播,抗疫教学被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典型在线教育教学案例;在全国礼赞祖国——抗疫与人文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暨课程思政建设会议上展示抗疫成果;承担的护理心理学理论教学入选河南省教育厅本科高校战“疫”类课程思政样板课、河科大精品在线课程;妇产科护理学获得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线上翻转课堂在院校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及推广获教育信息化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护理学科的大发展背景下,史素玲沿着前辈的足迹,引领13个河南省专科护士培训基地、12个院内专科护理团队协同发展,使河科大一附院专科护理大放光彩,为中原西部培养专科护士1100余名。从去年至今,继该院专科护理学获批河南省护理重点专科,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中,该院护理学科位居全国第51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