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开
人类这一具有生命的机体,自从存在的那一天起,就拉开了与死亡抗争的大幕,这种斗争贯穿于每个机体“生老病死”的整个生命周期。而与死神博弈的主要救治手段—心肺复苏术(CPR)便成了能使临危患者“起死回生”的主要手段。半个世纪以来,在心跳骤停(CA)患者救治的过程中美国心脏协会(AHA)制定的标准心肺复苏(STD-CPR)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医疗卫生技术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人们发现这“一把尺子”根本无法有效解决不同国家和区域间关于心肺复苏的所有问题,同时STD-CPR的缺陷与不足(刻板化和胸部按压禁忌证)也逐渐凸显出来,这就给人类社会对于CA的救治带来困境。中国医学专家在反思我国一味“拿来主义”而步履蹒跚的心肺复苏之路的同时,也勇于探索STD-CPR的症结和问题,尝试提出了应对CA这一世界难题的中国方案,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AACD-CPR)应运而生。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显示: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接近3亿,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心源性猝死的总死亡人数高达54.4万例/年,相当于每分钟约有1例发生心源性猝死,位居全球各国之首,与此同时我国的CA患者抢救成功率却仅为1%,这无疑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加快CPR的创新性多元化发展已势在必行。AACD-CPR作为一种中国原创的心肺复苏新技术具有自身的特点。腹部是心脏的第二个家,一是腹部有“血”,腹部内脏器官容纳了1/4占比的全身循环血量,当其提压和按压腹部可驱使静脉血回流、回心血量增加。二是腹部有“气”,人体呼吸可分为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用AACD-CPR法提压腹部时胸腹腔内压力变化致使膈肌上下移动,促使肺部完成吸气和呼气动作,为血液循环提供了充分氧合,同时按压腹部时膈肌上移可使呼吸道内产生呼出气流,有助于排除气道和肺内潴留的异物,帮助患者畅通上下呼吸道,起到海姆立克效应。三是腹部有“循环”,提压和按压腹部可使腹主动脉压、冠脉灌注压升高,膈肌的上下移动也可直接挤压心脏,这些都能增加心排出量发挥“心泵”作用,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与传统的STD-CPR相比,对于符合适应证的CA患者,AACD-CPR法还具有如下优势:1.优化了抢救流程,为患者提供不间断循环支持和有效通气的基础上,又能为患者进行心电监护仪的安置、除颤、气管插管、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等,为急救操作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和同步进行操作的宝贵时间。2.解决了CA患者STD-CPR禁忌证的问题;3.疫情当下,腹部提压能延伸接触患者的距离,规避口对口人工通气,避免感染疾病。 循证医学发现:利用STD-CPR抢救CA患者时,遇到下列情形时,救治一度陷入尴尬和难以继续进行的场面,比如开放性胸部损伤、胸肋骨骨折、胸廓缺陷的CA患者,标准心肺复苏(STD-CPR)过程中出现胸肋骨骨折患者(发生率达30%~80%)以及气道阻塞导致的窒息性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的出现则可以化解以上难题。 操作方法:1.操作者双手将提压装置(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手柄抓紧,跪在患者一侧(身体中线与患者脐部和剑突的中点一致),启动仪器,将仪器放置在患者的中上腹自动吸附。 2.操作者于患者侧方通过提压手柄持续且交替进行向下按压和向上提拉操作,根据指示以100次/分的速率进行腹部按压、下压力度40公斤~50公斤、上提力度10公斤~30公斤。 3.提压过程中肘关节不可变曲,提压时面板要与患者平行,使用过程中垂直进行提压避免前后左右晃动。 4.持续抢救30分钟以上,操作完毕后双手指按压吸附处皮肤、移除仪器。 笔者所在医院作为河南省腹部心肺复苏应用转化基地,2年多来积极探索、灵活运用AACD-CPR术救治CA患者,配合及早行电除颤、气管插管和团队的密切协作,为AACD-CPR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的创新性在于把现代心肺复苏学、海姆立克法和祖国传统中医结合在一起并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了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应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弥补了传统心肺复苏术不足的同时,在基层率先为胸廓严重畸形和胸廓完整性遭受破坏的心跳骤停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复苏方式。在特殊时期,基层医疗机构救治条件及技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能延伸接触患者的距离,深度畅通气道、规避口对口人工通气、避免感染疾病的概率。 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不但要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还要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早在1800年前,古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救治自缢死中曾谈到应用“胸部按压”和“腹部按压”救治患者,“徐徐抱解,不得断绳,上下安被卧之(平卧体位),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头后仰,开放气道),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连续胸外心脏按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伸展胸廓,助以呼吸)。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腹部按压),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复苏有效后,强调了不可中断按压)。王一镗教授曾多次谈到,“在心肺复苏上,中国人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要发出自己的声音”。随着现代PCR的多元化发展、从生存链到生存环、从个体到群体、从一维到立体等CPR理念的提出,尤其是腹部心肺复苏学的建立,我们不应再过于单一依赖STD-CPR体系标准救治CA患者,应建立我国特色的CPR体系、理念和标准。“胸路不通走腹路,腹路不通走胸路,胸腹两路一起走,胸腹并重、灵活运用”。 (作者供职于郸城县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