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 娜
“很不错,再持续稳定一段时间,就可以出院了。但出院后还需要像现在这样坚持服药。”周二早上9时,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大夫赵星梅在病区查房时说道。不停地和患者交流着病情,微笑着的眼睛里都是关切,语气柔和是她的标志性动作。很多患者说,跟她说说话,就没那么焦躁了。 做医生就要有责任感 赵星梅自入职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以来,曾在七病区、开放一病区、心身科、六病区执业。2019年,她作为郑州市储备人才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访问学习,跟随全国药理学教授司天梅学习“双相障碍的药理学研究”,并获得了国内优秀访问学者荣誉。 多年的行医生涯中,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病情严重的患者来就诊时,因为家属带的钱不多,赵星梅就用自己的钱预先垫付了治疗费3000元,为患者办理了住院手续。随后,赵星梅便到上海进修学习了半年。后来该患者又来医院进行住院治疗,再次出院时想让赵星梅预先开一个月的药量,但这违反执业规定,被赵星梅果断拒绝,没有达到目的的患者当场便大骂起来。 “当时觉得挺丢人的,自己掏钱为患者办住院,还要被患者骂。”赵星梅笑着说,但眼睛里隐约有泪光闪动。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多年,但那时候的热血秉性依然。2020年疫情初期,赵星梅主动申请由心身科调到刚组建的发热病区,在穿上工作服的那一刻,她说:“当时心里感觉挺忐忑的,但一见到患者,啥都忘了。” 谈起与患者的相处,赵星梅说,医治精神患者,要耐心与他们交流,才有利于治疗病情。“我的老师曾说过,面诊中的沟通很重要,医生真诚的音容笑貌,患者能感觉到,会给治疗带来很多有用信息。对患者咋好咋来,耐心和真诚做到位了,就是一张处方或一味良药。” 要修行成为老师所说的良药、处方 一位21岁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来住院时,病情很重,谁也不信任,还说自己要拯救地球,骂人、跟家属吵架,打骂医务人员。在和家属沟通中得知,该患者特别孝顺,在患者10多岁时父母离婚,他便一直想让父母复婚,在高中时就曾因精神问题住院治疗过…… “要让自己修行成为老师所说的一味良药、一张处方。”赵星梅就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尝试着去沟通,经半个多月细心观察及调整用药治疗后,疗效很好。治疗3个月后,患者康复出院。因患者有良好的用药依从性,社会功能也恢复得非常好。 “和患者聊天、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也是我们诊疗病情的一部分。”在赵星梅眼中,因病情因素,精神疾病患者的认知、情感、动作行为等会明显异于常人,而解码消除病情的钥匙,很多时候就藏在患者不经意的言行中。 去年底,一位27岁的躁狂患者,病情复发在家中摔砸东西,无法制止。在病区,该患者对治疗很排斥,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都很差。每天起床后便会无理取闹。在治疗刚开始的前两天,医生也只能用约束带约束患者的活动。赵星梅每天都守着该患者,像哄孩子一样和患者说话,看着患者吃药、吃饭等。患者的情绪逐渐稳定后,药量也随着减少了一半,一个月后,药量再减,在医院治疗了2个月后康复出院,目前的生活状态和用药依从性一直很好。 爱的方式不对,会适得其反 诊疗中,赵星梅发现,大多数患病的孩子有一个显著的特质:敏感、心思重且善于幻想,很在意别人的眼神。很多时候,父母说话的方式、他人不经意的言行,都会影响其内心活动。 去年9月,一位13岁的小姑娘来就诊时,呈歇斯底里状态,胳膊上、腿上都有一道一道的划伤。经过一周的陪伴与治疗,从其聊天的话语中得知,她妈妈特别强势严厉,从不给小女孩说话机会,即便是自己考试在班级前几名,妈妈也总是批评多鼓励少。 在小女孩的病情稍微好转时,赵星梅找到她的妈妈单独聊了很久,委婉告知其要多理解并正确看待青春期孩子的诉求。 “爱的方式如果不对,可能会适得其反。”赵星梅说,这如同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生活中,多数父母的潜意识里会觉得我付出了这么多,这孩子咋就一点都不理解呢?其实,有时父母的付出,并不是孩子想要的。 (本报记者杨须综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