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常 娟 通讯员叶皓天)日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建军团队、南京大学石云团队和南京市妇幼保健医院许争峰团队合作,在《分子精神病学》在线发表了新科研论文,揭示了谷氨酸受体突变损害认知的新机制。 脑内神经信号在神经元之间的交换依赖谷氨酸和谷氨酸受体。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信号分子谷氨酸结合并激活突触后膜的NMDA(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引起神经突触的强度变化,这种细胞反应称为突触可塑性。NMDA受体主要分为GluN2A和GluN2B两种类型,在通道动力学上有所不同。该课题组在一个智力发育迟缓的儿童身上发现了GluN2A的一个罕见突变(K879R),即879位点的赖氨酸(K)突变成了精氨酸(R)。该突变看起来不改变GluN2A受体的通道性质,但是破坏一个KKK879-881的赖氨酸三联体上内质网滞留信号。 为进一步证实该突变如何导致认知障碍,课题组制作了小鼠模型,模拟病人的基因突变。研究发现,小鼠的学习与记忆能力下降了,神经元细胞膜和突触表达增强的GluN2A突变体,抑制了GluN2B的突触表达,并导致了突触可塑性的损害。GluN2A受体突触表达增强,LTP(长时程增强)反而减弱,这个现象和过去药理学研究发现GluN2A抑制剂损伤LTP相悖。作者推测,突触上的GluN2B受体减弱是LTP和LTD(长时程减弱)损害的关键因素,是该病人智力发育迟缓的内在原因。 该研究揭示了谷氨酸受体突变损害认知的新机制,对GluN2A和GluN2B受体在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