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河南医政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中风的诊疗要点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中医辨治思路
从多维度展现中医药文化夜市的魅力
浅析“生病起于过用”
1
11 1 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中风的诊疗要点
 

中风的诊疗要点
□尹国有 李亚丽

   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有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3个阶段,临证时应详细询问病史,注意其睽兆,辨明其病性与病情的轻重,注意病势的顺逆和所处的发病阶段。对于中风中脏腑之紧急症状,应辨其属闭、属脱,闭证者还需要明辨是阳闭还是阴闭。
询问病史 多有睽兆
    中老年人,平素体质虚衰,而常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头痛,一过性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语言謇涩。若急性起病,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为首发症状者,诊断起来不难。但若起病即见神志障碍者,则需要深入了解病史和进行详细体检。
明辨病性与病情轻重
    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无神志改变而病轻,中脏腑有神志改变而病重。中风病性属于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若素有头痛、眩晕等症状,突然出现半身不遂,甚至神志昏迷不清、抽搐、肢体强痉拘急,属于内风;若病后咯痰较多或神志昏迷,喉中痰鸣,舌苔白腻,属于痰浊壅盛为患;若面红目赤,口干口苦,甚至项背身热,烦躁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则以邪热为主;若肢体瘫软而舌质紫暗,说明阳气不足,瘀血较甚。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表现为气阴不足,阳气虚衰。比如肢体瘫痪,手足肿胀,口角流涎,气短自汗,多属于气虚;若兼有畏寒肢冷,为阳气虚衰的表现;若兼有心烦少寐,口干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多属于阴虚内热。
辨病势的顺逆
    中医临证时应注意辨析、观察患者的“神”,尤其是神志和瞳神的变化。若起病即出现昏聩无知,多为实邪闭窍,此为中脏,病位深,病情重。邪扰清窍或痰浊瘀血壅塞清窍,神志时清时昧者,此为中腑,是正邪相争的表现。比如患者渐至神志昏迷不清,瞳神变化,甚至呕吐、头痛、项强者,说明正气渐衰,邪气日盛,病情加重。若辨析是中脏腑,比如神志逐渐转清,半身不遂未再加重或有恢复者,病由中脏腑向中经络转化,病势为顺,预后较好。若瞳神大小不等,或突见呃逆频频,或突然昏聩、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骤然灼热而四肢发凉及至手足厥逆,甚至有呕血症状,均属于病势逆转,难以挽救。
辨闭证与脱证
    如何防治清窍闭塞是中风急性期治疗的关键,首先需要区别闭证、脱证之间的关系。闭者,邪气内闭清窍,症状有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属于实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阴闭之分。阳闭为痰热瘀堵清窍,症状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阴闭为湿痰内闭清窍,症状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阳闭和阴闭可相互转化,可依据舌象、脉象,结合症状的变化来具体分析、判断。脱证是五脏真阳散脱于外,症状有昏聩无知、目合口开、四肢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乃为中风危候。另外,临床上尚有内闭清窍未开而外脱虚象已露,即所谓“内闭外脱”者,此时往往是疾病安危演变的关键时期,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供职于遂平县人民医院国医馆)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