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四版:河南医政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浅析经方辨治泄泻的规律
脏腑相关论的应用体会
中医辨治脱水的思路与方法
让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味更浓
1
11 1 2022年11月1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脏腑相关论的应用体会
 

脏腑相关论的应用体会
□索红亮

  脏腑相关论是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对人体自身的再认识。这一点在《黄帝内经》中论述得比较清楚。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有“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灵兰秘典论”“六节藏象论”“五脏别论”,以及《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经水”篇等,均有不同层次的叙述。中医理论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有五脏六腑,外有四肢百骸,他们之间息息相通。这种相通是通过经脉中的元气周流而生生不息的。古人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将人体比喻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或曰“小天地”。这个“小天地”同大自然一样,也是阴阳五行的结合体。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而五脏六腑又以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来组成。他们之间有生有克,有相互生长,也有相互约束。这种关系无太过,无不及,是平衡和谐的,从而使人体保持着健康无病的状态。中医据此认知,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有着明显的脏腑相关论。比如肺系的咳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故治疗咳嗽亦非清肺一法也,而有清肠而泻肺(肺与大肠相表里)、清肝而肃肺(木火刑金所致),滋水而润肺,泻南补北(清心火而补肾水,不使火伤金)等方法。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有“气反”一词。何为“气反”呢?就是病变发生在甲脏腑经络上,而症状却表现在乙脏腑经络上。前人根据人体在病理变化上这一特点,采取从病变相反部位去施治,往往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由此而创立了“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的诊疗法则(《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进而又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及内病外治、外病内治、脏病治腑、腑病治脏等治法。例如:胸痹心痛病(以冠心病为主),中医在治疗上不仅有针对心脏的活血化瘀法、祛痰宽胸法,还有从肝气论治的疏肝理气法,从胃治的辛开苦降法,从肺论治的益气肃降法,以及从肾论治的温阳散寒法等。这种从整体上把握胸痹心痛病论治的思路,是治本之法,是长效之法。这充分说明,只要辨证准确,灵活用药,就可取得预期良效。
    国医大师邓铁涛曾提出“中医五脏相关理论”,他认为,中医学在实践中超越了原始五行学说的局限,可以将五脏六腑之间的影响归纳为促进、抑制与协同3种关系,这样就从多角度阐明了脏腑相关论、中医整体观与联系观的内涵。
    有一种观点认为,整体观是在当时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等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现今已明显不合时宜。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当今,西医学的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些都反映了整体观的正确性与生命力。
    综上所述,中医的基本功不是简单地认药记方,而是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就是要讲究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整体思维方式。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边学习、边临床、边总结,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反复琢磨、反思,才能有所进步。正如清代山阳医派的创始人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自序中说“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这种“仁心仁术”,只有用一生之精力研习之、历练之,才会有所得。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本文由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毛德西指导)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