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三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
 
第三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剖宫产后做好科学调护很重要
睾丸扭转知多少
关于宫颈癌,你知道多少
慢阻肺的预防和护理
服用激素类药物三年,他竟得了白内障
鹦鹉热的预防和治疗
1
11 1 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剖宫产后做好科学调护很重要
 

□禹改君

   剖宫产是在分娩的过程中,由于孕妇或胎儿的原因,无法使胎儿顺利地自然降生而由医生用开刀手术取出胎儿的一种方法。在临床上,其有着严格的适应证。同时,剖宫产不同于阴道分娩,它是经腹壁切开子宫将胎儿取出。由于手术创伤,加之手术中失血、术后禁食等原因,使剖宫产产妇有可能出现合并症或后遗症。因此,规范的手术操作和术后护理,对于产妇的顺利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施行剖宫产的前提是宫内胎儿有紧急情况
    从医学上来讲,剖宫产有着严格的规定,比如孕妇身高150厘米以下;胎儿的头过大而孕妇盆腔太小或产道狭窄,造成孕妇无法自然分娩;由于各种原因发生胎儿宫内窘迫等。只有符合这些临床指征,才可以考虑剖宫产取胎。
    也就是说,施行剖宫产的前提是:孕妇不能自然分娩,或宫内胎儿有紧急情况,不容孕妇自然分娩。即剖宫产只能是一种应急措施,它对解决难产、保全胎儿和孕妇的生命是有效的。因此,对剖宫产的选择,无论是医生还是孕妇及其家属,都必须慎重,不可随意。
    剖宫产通过手术的方式将胎儿娩出,在麻醉的情况下,切开腹壁及子宫壁,从子宫中取出胎儿,再对子宫壁、腹壁各层进行缝合。手术时间为30分钟~60分钟。剖宫产一般适用于胎儿窘迫;脐带脱垂,胎儿正常,估计短时间内不能自阴道分娩者;头盆不称、先兆子宫破裂;软产道异常,有疤痕组织或盆腔肿瘤阻碍先露下降者,或宫颈水肿,坚硬不宜扩张者;宫缩乏力,经处理无效,伴有产程延长者;胎位异常(如横位),颏后位不能进行阴道分娩者;严重的产前出血,如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等。剖宫产后必须避孕2年,使切口疤痕组织长得牢靠,方能再次怀孕。一般来说,进行剖宫产者比顺产者需要在医院多待两天才能回家。
    剖宫产产妇术后半卧位,有利于尽快排净恶露
    剖宫产后麻醉药的作用逐渐消失,腹部伤口的痛觉开始恢复,一般在术后数小时,伤口开始剧烈疼痛。为了能够很好休息,使身体尽快复原,产妇可在术后静脉使用镇痛泵,也可请医生在手术当天或当晚开一些止痛药物。
    术后回到房间,应该取平卧位,6小时后改半卧位;产后宜多做翻身动作,也可嚼口香糖促进肠蠕动及早恢复,使肠道内的气体尽快排出;卧床时宜取半卧位。为什么要半卧位呢?剖宫产者容易发生恶露不易排出的情况,采取半卧位,配合多翻身,会促使恶露排出,避免恶露淤积在子宫腔内,引起感染而影响子宫复旧,也有利于子宫切口的愈合。
    由于手术创伤反应,术后产妇的体温可略升高,一般不超过38摄氏度,称为术后吸收热,属正常范围,手术后1天~2天逐渐恢复正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术后体温持续升高或手术后3天出现发热,应引起重视,寻找发病原因,观察伤口有无感染或合并其他疾病。
    留置导尿管者,应将引流管固定在床边,防止滑动牵拉导尿管。如何放置尿袋?应确保尿液自由向下流,避免发生逆流。持续导尿者,用清水或碘伏消毒液清洗尿道口及会阴部,每日2次,预防泌尿系统感染。一般剖宫产后12小时~24小时即可拔管,拔管后产妇可下床排尿,防止尿潴留。为了防止切口渗血,要在产妇腹部切口处压沙袋,医生每天会根据切口情况更换敷料,检查切口有无渗血及红肿。若产妇体温升高,切口疼痛,要通知医生及时检查伤口,确认有无感染。
    在饮食上,仍主张术后禁食6小时,根据情况可进食流质食物,如米汤、稀饭等,有利于肠蠕动及早恢复,避免引起肠麻痹肠粘连;要注意的是,忌食甜食等产气食物,防止肠胀气。等胃肠功能恢复、肛门通气后,可进食半流质食物或恢复正常饮食。
    剖宫产10天左右可进行锻炼
    术后,产妇应尽量早下床活动,根据病情轻重和产妇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及活动量,每次活动不能过度。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全身功能恢复,有利于伤口愈合,促进肠蠕动,防止腹胀、肠粘连等,并预防肺部合并症发生。同时,产妇应咳嗽排痰,有利于肺的扩张和分泌物排出。只要体力允许,产后应该尽量早下床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这样不仅可增强肠蠕动,促进子宫复位,还可避免发生肠粘连、血栓性静脉炎。
    产妇应学习母乳喂养知识及技巧,学会正确的哺乳姿势。剖宫产后10天左右,如果身体恢复良好,可开始进行锻炼。
    产后2年应采取避孕措施。剖宫产后42天,应到产科门诊进行复诊。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产房)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