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震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病,需要采取多途径、持续性医疗措施对血糖进行控制,通过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减少和预防急性和长期慢性并发症。因此,健康教育、自我血糖监测、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等便成了患者主动配合控制血糖水平的常用方法。自我血糖监测,可及时发现自己的血糖波动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对糖尿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便携式血糖仪是血糖自我监测的常用工具。本文从血糖仪的选择、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阐述。 便携式血糖仪的选择 便携式血糖仪是体外诊断(IVD)行业中一个细分行业,本质上属于POCT(即时检验或床旁检验)。血糖检测约占整个IVD行业容量的19%,市场品类众多。患者可以根据以下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便携式血糖仪。 1.选择符合标准的便携式血糖仪GB/T19634—2005(ISO1519 7:2003,ISO即国际标准化组织)《体外诊断检验系统自测用血糖监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或ISO15197:2013《体外诊断检测系统-用于糖尿病管理的自测用血糖监测系统通用技术要求》的标准。 2.选择具备生产许可证的血糖仪。家用血糖仪属于Ⅱ类医疗器械,境内产品注册审批部门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如:X食药监械生产许可XXXXXXXX号;境内Ⅲ类、进口Ⅱ类医疗器械注册审批部门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如:国械注准(进、许)XXXXXXXXXXX。 3.选择适合的检测技术。便携式血糖仪检测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有创检测:较常见的检测技术,需要创伤毛细血管采集血液进行检测,又可分为电化学法和光化学法。电化学法根据酶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电流信号的强弱反应血糖值,酶与葡萄糖反应产生的电子通过电流记数器,读取电子的数量,再转化成葡萄糖浓度读数。光化学法是通过检测反应过程中试条的颜色变化来反映血糖值,血糖测试条中所采用的酶一般为葡萄糖氧化酶,通过酶与葡萄糖的反应产生的中间物(带颜色物质),反应后试纸颜色发生改变,运用检测器检测试纸反射面的吸光度,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即可求出血糖浓度。其优点是反应特异性高,反应过程中不与其他糖类发生反应,相对准确、快速;缺点是有创会带来痛苦和感染风险,难以做到血糖的长期动态连续监测。 微创检测:利用皮下传感器检测细胞间质液葡萄糖水平。其优点是操作简单、佩戴方便、损伤小,能够持续、动态监测血糖的变化;缺点是不能反映即时血糖,可能会发生局部红肿、不适、出血,并且费用较高等。 无创检测:利用红外光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旋光法、偏振测定法、拉曼光谱法、光散射系数法、荧光法等测定血糖。其优点是无伤害、方便、快捷、可连续进行动态监测;缺点是技术不成熟,干扰因素多。 血糖仪使用注意事项 检测前准备:检查血糖仪电量是否充足,试纸条插入口有无污染;试纸条是否在有效期内,保存环境是否符合标准。有心人也可以通过准确的日常静脉血清血糖值对照,计算一个换算系数,以校正自用血糖仪。 采血:采血前应保持手卫生,可用肥皂洗净双手,并使用洁净纸巾擦干,使用75%酒精消毒采血部位(消毒应使用灭菌且在有效期的棉签,不可选择对结果有干扰的消毒剂消毒);待消毒剂干燥后进行采血,首选指尖(无名指)末梢血,应避免选择水肿、感染、末梢循环不良的部位,穿刺皮肤后将血液滴入检测试纸的指定区域;不要过度挤压,以免组织液对结果造成干扰。 检测:在血糖仪要求时间内进行检测,检测完毕应及时记录检测结果。 异常结果处理:当检测结果异常时,可以通过复测、静脉血清葡萄糖检测复核,必要时及时联系临床医生采取干预措施。 常见干扰物:葡萄糖氧化酶法。氧、尿酸等还原性物质会干扰检测结果;血液中这种物质含量增高,如吸氧、痛风、肾功能不全患者血中尿酸增加等。胆红素、甘油三酯、尿酸、肌酐、血液酸碱度、体温等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影响检测结果。 便携式血糖仪为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带来了极大方便,但是医疗场所外的检测,在没有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参与的情况下,检测结果无法得到保障。因此,还需要结合正规医院的静脉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等才能对诊断、疗效监测等医疗决策做出判断。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检验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