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示范引领 典型带动 |
|
安阳 筑牢防范公共卫生风险屏障 本报记者 朱晓娟 2022年,安阳市坚持问题导向,锚定短板弱项,持续加强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筑牢防范公共卫生风险屏障。在2023年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上,安阳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张金文(如下图)就安阳市在能力水平、机构活力、服务效能等方面实现明显提升等经验,进行了介绍。 提升总体保障能力。实施项目攻坚,基础设施加快提档,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专项债券和财政配套资金,实施12个项目攻坚行动,推进市、县两级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检测能力加速提升,安阳市疾控中心高标准建成6个PCR实验室(基因扩增实验室)和基因测序、抗体检测、食品风险安全监测、致病菌识别等专业实验室,投资6800万元购置高精尖设备,检验检测能力处于全省市级疾控领先水平。5个县(市、区)建成PCR实验室,购置便携式气质联用仪等仪器设备;加快“数字疾控”平台建设,积极整合医疗卫生机构、疫苗接种、核酸检测、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风险场所人群分布等数据,并与省级平台对接融合;完善哨点监测体系,14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接入市级监测预警信息平台,覆盖率达到100%。 提升队伍支撑能力。及时寻求政策支持。经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按照国家标准,定向增加246个编制,并在两个月内完成了全部录用流程,为安阳市疾控机构注入了新鲜血液和专业力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保住了现场流调、实验室检测等核心队伍的稳定性;推进绩效考核,建立健全“以目标引导工作,以考核检查工作,以评比促进工作”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级考核、两级分配”的绩效考核体系,在单位层面实现业务科室、一线岗位、重点任务、科研工作等“四倾斜”;发挥政策优势,深化疾控体系改革,实施首席专家制度,在重大传染病防治、免疫规划、实验室检测、病媒生物防制等领域择优遴选,纳入全市高层次人才管理范围。目前,安阳市疾控系统在岗人员836人,专业技术人员占比80%以上,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占比70%以上,市疾控中心引进全日制博士2名。 提升专业素养能力。在监测预警上,构建了疾控机构抓总、医疗机构协同,重点传染病监测全覆盖的监测布局。强化管理培训,三级传染病报告和监测体系持续完善。在流调溯源上,实行提级管理、提速处置,2小时完成流调核心信息,6小时完成初步流调报告。在应急处置上,定期开展模拟演练,提升实战水平,运用信息化手段流转疫情监测和流调信息,基本建立起了高效统一的应急处置体系。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将心脑血管病防治、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各项指标融入创建的每个细胞,确保创建工作有力推进。目前,安阳市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区6个、国家级示范区1个。深入推进慢性病防控专项行动,加强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医疗、团体健康管理和签约服务、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和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相结合。深化安阳市疾控中心与市级医疗机构慢性病防控“订制化”融合,形成了具有安阳辨识度、安阳新特色的“疾控慢病防控”体系。制定《安阳市免疫规划提升行动工作方案》,开展示范化、数字化(智慧化)接种门诊示范创建工作。截至2022年年底,建成示范接种门诊90家,占比91%;建成数字化门诊50个,占比50.5%,其中高标准智慧化门诊15个,内黄县实现了100%数字化接种门诊全覆盖。疫苗运输、储存、使用信息全程追溯体系进一步完善,有力保障了接种安全。

漯河 免费筛查民生实事再上新台阶 本报记者 冯金灿 妇女儿童健康是民族兴盛的基础,更是万千家庭幸福的源泉。在2023年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上,漯河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曹江涛(如上图)就漯河坚持“五到位”、服务零距离,连续6年实施“提高妇女儿童健康保障水平”省定重点民生实事(简称免费筛查民生实事)领域取得的显著成绩,进行了典型发言。 漯河市坚持思想认识到位,成立了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和实施意见。作为牵头部门,漯河市卫生健康委把开展免费筛查作为政治任务、“一把手”工程,通过媒体公开承诺,扎实开展调研,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工作早计划、早部署、早落实、早完成。 漯河市卫生健康委坚持科普宣传到位,“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抓宣传:线上,在电视台、公交车、户外大屏等平台循环播放“两筛”“两癌”专题片,在报纸、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上开辟专栏、专版,解读政策,公告定点医院地址和联系方式,运用新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进一步提高群众知晓率;线下,组织以漯河市妇幼保健院为主的多家医疗机构定期到社区、村镇、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开展政策宣传、义诊和心理疏导,组织开展“母亲健康快车续航行动”31场次。其中,源汇区在核酸检测现场悬挂宣传条幅、摆放宣传展板、发放宣传手册;召陵区专门租了多辆大巴,配备专职讲解员,逐乡镇宣讲政策。其他县区也采取措施,积极宣传有关政策。 为确保应筛尽筛,漯河市卫生健康委充分发挥妇幼健康服务网络作用,发动村级妇幼保健员逐村入户摸底排查,对符合筛查条件的人员分类登记造册,做到摸底排查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紧盯工作目标,坚持实行新生儿“两病”和听力筛查“清零”“消号”措施,对未及时筛查的新生儿,由辖区妇幼保健院一一查明原因,专人负责追踪随访和后期管理,及时督促家长带其到筛查机构进行血样采集;对确因重症等情况不能进行筛查的患儿,详细登记其信息和未筛查原因,逐级上报并存档备查,确保应筛尽筛、能筛尽筛,不漏一人。漯河市卫生健康委还关爱弱势群体,开展暖心行动,多方筹集资金为城镇失独家庭符合条件的妇女实施“两癌”筛查。 漯河市卫生健康委坚持技术管理到位,建立健全三级技术服务体系、项目管理体系和信息支撑体系,形成分片负责、上下贯通、横向衔接、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同时加强业务培训,对全市所有项目机构服务人员备案管理,严把人员资质关,强化对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和管理流程的培训,建立工作交流群,提高全市筛查技术水平及服务能力;加强质控管理,组建技术指导组和质控组,修订工作方案和督导考核标准,规范筛查流程;依托市级产前诊断中心,加强对产前筛查机构的管理和指导,切实提升产前筛查质量;加强转诊随访管理,及时与筛查出的高风险服务对象沟通,督促指导其做好下一步的诊断,追踪落实预后情况,及时完成信息录入;加强便民利民服务,为孕产妇和新生儿提供延时服务、一对一预约错峰筛查服务;分村组织开展“两癌”筛查,对偏远乡镇的服务对象,集中安排大巴免费接送,并免费提供爱心午餐。 漯河还坚持协同推进到位,确保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卫生健康部门做好协调沟通,定期对各县区民生实事办理进度和办理质量进行督导质控,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妇联积极争取上级“阳光母亲”项目资金,并联合中国人寿保险漯河分公司举行“两癌”保险捐赠活动,解除确诊妇女的后顾之忧。财政部门充足安排财政预算,落实“月拨”制度要求,及时将各级配套资金足额拨付至筛查机构。民政部门精准提供城市低保适龄妇女信息,做到城市低保适龄妇女筛查全覆盖。残联及时对筛查出来的确诊病残儿提供康复救助。市委市政府督查局定期调研民生实事落实情况,实施月报制度,强力推进工作进展。 截至目前,漯河市已累计为16万余名适龄妇女免费进行“两癌”筛查,预防出生缺陷免费产前筛查率由55%提高到75%以上,新生儿疾病筛查率由94%提高到99%以上。

周口 扎实推进综合医改走深走实 本报记者 郭娅妮 2022年,周口市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高标准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医改工作取得新成效。在2023年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上,周口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胡国胜(如下图)介绍了相关工作经验。 聚焦体制机制创新,统筹推进深化医改工作。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权责清晰”的工作推进机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市县一体化、一盘棋高效协同推进。在市级层面,依托城市三级公立医院成立3个城市医疗健康服务集团,组建互联网医院,开展专家、学科、管理对口帮扶;在县级层面,整合县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民营医院等县域医疗卫生资源,组建22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行行政、人员、财务、业务、绩效、药械“六统一”管理。坚持放权赋能,统筹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政府资金投入、人事薪酬制度、医疗服务价格等领域政策综合改革,用“硬政策”为改革带来了“硬支撑”。 聚焦服务能力提升,加快医疗资源扩容提质。坚持基础建设和能力建设双轮驱动,以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和基础建设项目为契机,高标准谋划实施“五大”中心建设、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专项行动、“三高共管”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信息化建设等9个项目。截至目前,周口市共有三级医院13所,其中三级甲等医院3所。县级人民医院已全部达到“二级甲等”水平以上,8所县级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以上,县级妇幼保健院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全面达标,57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优质服务行”推荐标准,占比28.6%。共有在建项目63个,总建筑面积约231.68万平方米,规划总床位23644张。 聚焦融合融入融通,赋能综合医改走深走实。将中医药服务融入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质建设中医馆169个,建成省级示范中医馆35个,90%村卫生室能够提供4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通过降低起付标准、提高报销比例、扩大支付范围等方式,支持中医药在基层推广应用。依托医共体,将疾控、妇幼、中医专业人员纳入全市2102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构建医防服务网络,广泛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教育宣传,实现疾病预防关口前移、全域覆盖。将一定比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给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引导家庭医生“治未病”“管慢病”。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7年的8.40%提升到2021年的28.97%。同时,按照“市统建、县对接、信息通、全域用”的原则,建设涵盖数据中心、业务协同、综合管理、便民服务、可视监管等七大功能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市域内远程业务协同、检查检验结果互通互认和业务数据动态化监管。 2022年,周口市全年累计开展远程专家会诊856人次、远程影像3890人次、远程心电94685例,完成线上诊疗13229人次,群众的就医体验感和便利性均得到显著提高。全市住院125.8万人次,同比下降12.1%;县外转诊率30.74%,同比下降0.35个百分点;住院次均费用8879.9元,同比下降0.2%;实际补偿比51.29%,同比上升0.41个百分点;县外转诊总费用占比59.11%,同比下降1.97个百分点,初步实现了医保资金“回流”、效益指标“回转”和改革形势“回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市、县、乡、村医疗服务体系四级联动、协调配合,上下转诊渠道更加通畅,医防融合联动工作模式逐步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网底作用更加彰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