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丽
脑供血不足常见于中老年人,通常指由于脑部血液无法正常流通,或心脏泵血能力减弱引起的脑功能障碍。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视力障碍、失眠、健忘、呕吐等。脑部神经组织在长期影响下出现异常,还容易出现脑部组织神经坏死等症状。为了预防病情加重,发现脑部供血不足时,就需要进行早期干预。 营养均衡 保护血管是在发现脑供血不足时,首先应该做的事情。引发脑供血不足的原因就是血管发生病变或者心脑血管发生堵塞,所以有效的预防方法是保护血管,以免出现严重后果。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及番茄红素等抗氧化物质,帮助人体清除自由基及有害物质,可降低损伤血管的概率。为了预防血管腔狭窄出现血液供应量不足现象,建议人们吃一些五谷杂粮,补充蛋白质,水果蔬菜搭配均衡等,都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应控制盐分的摄入量,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补充不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能有效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对大脑供血、供氧都有改善作用。由于血液中大量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会导致血液变得黏稠,严重时会引发脑血管疾病。因此,有效改善这一症状,可补充不饱和脂肪酸,能够保护脑部血管。 加强运动 想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脑部组织的供血量和供氧量,除了补充一定的营养素外,还应加强锻炼。针对脑供血不足患者,可以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进行护理,因为运动既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又可加快新陈代谢。由于早期脑供血不足的症状不严重,所以通过锻炼既能有效缓解病情,又能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促使血管恢复功能。冬季天气比较寒冷,存在血液循环状态不良等现象,容易导致脑供血不足。因此,人们应加强局部保暖,比如出门戴帽子等。 缓解原发性疾病 有一些慢性原发性疾病,也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例如“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问题,多次出现会引起脑供血不足。为了缓解原发性疾病的症状,首先应消除病因,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或者服用药物等方式,控制原发性疾病症状,帮助患者控制血糖、血压及血脂等。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就需要在医生的监测下进行治疗。 保持良好心态 不管患了什么疾病,在治疗疾病方面,首先需要保持良好心态。由于心情好了,身体的各项机能就会呈现良好状态,比如在家听音乐、约朋友聊天等,都是让自己心情愉悦的方式,有利于防病、治病。 脑供血不足虽然是比较常见的问题,但是也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为此,应找出脑供血不足的原因,以便对症用药。脑部供血不足虽然早期病情较轻,但是也需要加强控制,以免导致脑部组织出现病变或者坏死等。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所以很多疾病的治疗康复率也得到提高。为此,在患病后,人们不必惊慌、害怕,应对治疗疾病充满信心。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