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彦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因胎儿时期发育异常而导致的心血管畸形,此病多见于儿童群体。相关数据显示,先天性心脏病在新生儿中的患病率为1%。若未及时治疗或干预,30%的患儿会在出生后1年内死亡。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除了尽量减少体力活动、保持良好作息外,在疾病急性发作期,还会进行吸氧或药物治疗。但传统药物仅可用于改善患儿症状,无法治愈,手术是目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首选方案。 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包括传统心脏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方法 目前,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经皮腔内球囊瓣膜成形术和经导管封堵术。经皮腔内球囊瓣膜成形术主要用于治疗肺动脉瓣狭窄的患儿。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手术方法不适用于肺动脉瓣漏斗部狭窄、伴先天性瓣下狭窄、发育不良型肺动脉瓣狭窄,以及合并三尖瓣重度反流的患儿。经导管封堵术适用于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的患儿。 常见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主要包括穿刺部位血肿、封堵器脱落、房室传导阻滞等,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1.进行压迫止血或重新进行加压包扎是防范穿刺部位血肿的有效措施。对于血肿严重的患儿,可考虑实施手术修补或血肿清除。 2.为避免封堵器脱落,需要在术前慎重评估患儿的手术指征,经超声心动图明确缺损病灶的边缘及直径,并在术后指导患儿避免剧烈活动或用力咳嗽。 3.为实现对房室传导阻滞的有效防治,除在术前严格评估患儿的手术指征、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外,在术中、术后对患儿基础体征进行密切监测也十分重要;同时,对于术后存在心率异常的患儿,也可通过应用激素类药物进行改善。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儿来说,必要时也可应用临时起搏器进行干预,若经临时起搏器干预15天后仍未改善者,则可考虑应用永久起搏器。 先天性心脏病发病原因很多,大多数是环境因素造成的,若产妇妊娠期间长时间受到电磁辐射、空气污染、化学污染或存在妊娠期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时,新生儿出生后罹患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相对更高。介入治疗是先天性心脏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不同术式均会引发一些并发症,为优化治疗效果并改善其预后,对手术相关并发症进行积极防治十分必要。 (作者供职于襄城县人民医院胸心外科) |